当前位置: 汉语查 朱熹的意思 朱熹造句

朱熹造句


10字左右

  • 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朱熹
  •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 3、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 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 5、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 6、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朱熹
  • 7、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 8、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朱熹
  • 9、朱熹文气论的意蕴探析
  • 10、朱熹在江西事迹考之一

20字左右

  • 1、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并作解说。
  • 2、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 3、朱熹提出“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不专心什么也学不到。
  • 4、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朱熹也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 7、宋儒朱熹格物穷理,一草一木皆含至理。
  • 8、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朱熹
  • 9、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
  • 10、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30字左右

  • 1、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 2、圣贤朱熹曾经说过格物穷理,意思就是说每天格一物,追寻事物的根源所在。
  • 3、三个层面均以圣王相传之道统为精神前提,“三统”整合即是朱熹文化世界的终极理想。
  • 4、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 5、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 6、李退溪作为儒学大师,虽笃守朱子学,但他的仁政说却与朱熹的仁政说有很大的区别。
  • 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 8、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 9、程颐的“主敬存诚”,朱熹的“居敬持志”,吴澄的“主静”“慎独”等等都做了强调。
  • 10、在孔子神像前,还供奉着亚圣孟子、朱熹,及孔子的十一位弟子曾参、颜渊等人的神位。

40字左右

  • 1、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朱夫子的话未必对,但是这个天下是属于男人的,那么,它便是对的。
  • 2、邵雍借天言人的学说,被程颢誉为“纯一不杂”的“内圣外王”之学,被朱熹称是“天挺人豪”构筑的“醉里干坤”。
  • 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 4、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朱熹
  • 5、看,书院里讲坛上方的两把红木雕花座椅,好似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轼、王阳明讲学余音犹在。
  • 6、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 7、作者不仅深入论述了朱熹学术思想,而且花大功夫系统疏理了朱子思想资料,夹叙夹议,精微邃密。
  • 8、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朱熹 
  • 9、体用合一、内圣外王并重,与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陆象山的心学、吕祖谦的婺学,同为南宋地域文化的奇葩。
  • 10、和乐爱国教授的一席谈,让记者抓住了重点,发现了朱熹学术上的闪光点,特别是跟现代思潮合拍之处。

50字左右

  • 1、这一点,曾参的“三省吾身”,孟子的“反求诸已”,程颢、程颐的“主敬存诚”,朱熹的“居敬持志”,吴澄的“主静”“慎独”等等都做了强调。
  • 2、对白鹿洞书院有大贡献的,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过顶极作用的朱熹,一生的经历都是跋涉在无尽的荆天棘地之中。
  • 3、朱熹写挽诗二首:“天界经纶业,家传忠文心,谋谟经国远,勋烈到人深,廊庙风云断,江湖岁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
  • 4、于是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等等文化艺术家纷来沓至,周敦颐和朱熹则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
  • 5、九渊觉得,论辩之初,尽管朱熹未臻“无我”之境,自己却更粗心浮气,多亏祖谦“调娱其间,有功于斯道”,但他对自身立论却执之弥坚。
  • 6、高令印教授也认为,从朱熹在同安的一些政绩,以及寻山问水过程中留下的遗迹字刻,可以看到朱熹思想从佛老向儒学转变的印记。
  • 7、程朱,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别称。
  • 8、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朱熹
  • 10、朱熹理学理论的首要宗旨是通过一套人性的修养方法,以革除“习气”对本性的障蔽,进而促使潜存的道德本性如实彰显。

60字左右

  • 1、湘学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理欲同体、体用合一、内圣外王并重,与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陆象山的心学、吕祖谦的婺学,同为南宋地域文化的奇葩。
  • 2、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因金山寺的秀气、灵气,到此观光小住,如抗倭名将张经、明代状元翁正春、闽剧始祖曹学佺、宋理学大师朱熹等共30多位。
  • 3、古典的命运观,是孔孟的态度,以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道德是自我修养,不指望回报,至于世间诸般好处,则如朱熹所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4、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 5、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朱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内完好保护着朱熹第二次回乡祭祖亲手种植的槠树,历经800多年岁月洗礼,至今已成参天大树。
  • 6、大名府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大名县,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写经碑等文物和大名府遗址。
  • 7、淳熙三年,考亭先生朱熹与象山先生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二人为儒家正统辩论争持,为儒武优劣比武较技,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
  • 8、由于朱熹等人的传道授业和潜移默化,考亭村民崇学尚文,直到清末都一直妥善保护和使用着这座古老的书院,书院里一直是书声朗朗。
  • 9、朱熹公园位于尤溪县东南城郊处,整个公园由文公祠、半亩方塘、观书第、开山书院、朱熹文物大楼、名人碑刻长廊等组成,园内具有浓郁朱子文化氛围。
  • 10、其实学习不是最重要的,而找到学习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就像朱熹所说: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那样找不到学习的方法,反而会有负担。

70字左右

  • 1、奇迹,更是真实的神话与传说,特别是具有不可模仿与复制性,一旦远去,剩下的只是回忆,犹如南宋淳熙年间在江西上饶发生的朱熹与陆氏兄弟之间的鹅湖之会。
  • 2、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北方。我看到了春天,就想起宋代朱熹写的一首诗。胜日寻方四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3、朱熹在儒家学术地位极高,王阳明提出了这个超过朱熹的观点,在当时令所有儒家学子难以接受,他是冒着死提出并坚持的,他的勇气和对真理的执着令人赞叹。
  • 4、走下山去,却去到南宋文学家朱熹的像前。我和小雷比赛捉青蛙。小雷东抓西抓,青蛙也东跑西躲,就是捉不到,急得抓耳挠腮。而我却看准位置,集中精力,捉了一只又一只!
  • 5、朱熹把春天的气息写的跃然纸上,杨万里则是抓住了一个动作进行描写,充分体现出蜻蜓的动态美;苏轼是抓住了当季的植物特色,而岑参则是把满树的雪花比作梨花。
  • 6、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
  • 7、春、夏、秋、冬,各有其景。宋代的大诗人朱熹说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隐藏不住她的绚丽,隐藏不住她的多姿多彩。看,春姐姐悄悄地踏入了人间,让我们去欣赏她的杰作吧!
  • 8、春天的花园,因为花儿、叶儿、草儿婀娜多姿、万物生辉、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就好像朱熹写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还有似杜甫的绝句一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9、考亭村本来就山清水秀,现在政府利用朱熹文化以考亭书院为主打品牌把它建设成文化旅游区,每到假朞就有很多人来游玩,特别是对朱子文化感兴趣的人和学生们。
  • 10、唐诗宋词元曲,一册册娓娓展开的诗书画卷,有的雄壮激昂,有的明快悠扬,有的如泣如诉,有的慷慨悲壮。正如朱熹所言:开卷有益,而我的生活也因这诗卷而更加明媚美好,多姿多彩。

80字左右

  • 1、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 2、真正的中庸是在追求”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就是要淡泊名利,客服浮躁心理,耐得住寂寞。“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说的是做到至诚,那么就可以做到见微知着,可前知祸福。朱熹
  • 3、所以在之后的岁月里,朱熹都很珍惜他所拥有的时间,在他的生命中创造了许多伟大的事迹,因着他对自己时间的管理与运用,造就了他的一生,即使在去世那么久后的今天,也仍然被世人推崇。
  • 4、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不只只有苏轼一人,还有陶渊明、李白、郭沫若、白居易、朱熹、王安石、陆游、黄庭贤、康有为、胡适等有名的诗人也肯定会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给庐山又增添了许多文化内涵。
  • 5、突然,我睁开双眼,发现我坐在一个教室里,旁边还有一些同学,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古装,我又看见了前面的老师,啊!我很惊讶,那是朱熹,我不禁想到朱熹是宋朝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 6、在书院旁边的花园里有朱熹的石像还有他的得意门生的石像。朱熹的石像位于正中,其他学生的石像位于两旁,石像底座雕刻着他们的生平。朱熹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和传道授业的好老师啊!
  • 7、昐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像平静的春天。诗人朱熹拉开窗户长长的打了个哈气,伸了个懒腰。诗人看着这万里无云的好日子想去外面散步,想,要是散得好的话说不定可以做首诗呢!
  • 8、后记:小作者由于写作能力有限,很多景点细节没写出来,只是走马观花的随心而作,山脚下的美食,山上的一代文豪朱熹祠堂都是重头戏,还有千人洞和一线天景点应接不暇的观赏,下次再带过去慢慢体会啦。
  • 9、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早安!
  • 10、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修身是齐家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有良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才会有地位,才会受到众多家庭成员甚至社会成员的尊重与爱戴,所以身不修何以治家?朱熹

90字左右

  • 1、转瞬一年,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其程朱理学,所以两人怨恨颇深。此次,朱熹得知唐仲友与歌妓严蕊关系甚密,诡计顿生。他命人将严蕊抓捕收监,企图通过严蕊之口,获得唐仲友之罪证。
  • 2、孔孟老庄等着书立说各擅胜场自成一派,朱熹、范仲淹、王阳明等哲人贤士继承讲学传道授业,李杜苏辛等唐宋名家威名远扬家喻户晓,继之启超、国维、树人、泽东、沫若等等近代学人大家无不为之兢兢业业发扬光大。

100字左右

  • 1、南宋着名的哲学家朱熹既知纳税为自己之义务,且留下育子依法纳税的佳话,今人者更应该向古人学习,诚实、依法纳税,不拖欠国家税款一分一厘,纵使因此而造成经济拮据,但自己却感到心安理得,不也是一件快事呢?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 2、这场春雨与朱熹曾描绘的画面也略有不同,与其说是温柔得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但实际上更符合一位不谙世事的富家千金的形象,随意地挥手一阵,只是为了想迫切地观赏满园的万紫千红,固执得不肯放弃自己一些突发奇想的念头。
  • 3、孔子,孟子乃至后世的朱熹,王阳明等理想主义者,面对当时混乱不堪的世道,他们没有放弃,用毕生的精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去实现自己心目中那个仁爱的王国,不管成功与否,他们毕竟努力过,他们在中华经典中也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 4、宋代理学家朱熹如此说道: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企业不可能追求利润。盲目追求利润只会让企业疲惫不堪;相反,如果企业以简单的原则经营,充分尊重消费者,利润自然会进入企业。这种经营方式才是真正的高收益方式。
  • 5、知道了朱熹的故事后,我觉得时间真的非常宝贵,也思考该如何运用、计划时间,例如:先做好时间计划表,然后再按照所写的事情去实行,还有也可以利用上厕所、吃早餐、刷牙的零碎时间来背书、看书等事情,这样就不会浪费每一分每一秒了。
  • 6、最特别的是,那里每棵神木都以历史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像:王羲之、朱熹、明太祖、宋太祖、陶渊明、欧阳修、苏武、陆游、王安石等等,总共一百棵,除了郑成功、朱熹、岳飞、关羽这四棵是台湾扁柏以外,其余的都是红桧,让我这个热爱历史的人大开眼界。
  • 7、中国古代有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西方有以理性为基础的启蒙运动,无一不在向我们说明:人的理性可以战胜外界的事物,而面对这些假新闻,我们可以先让它们沉寂下来,过几天再去看,如果是谣言,必然会不攻自破,也就没有再看的必要了。
  • 8、站在船头,整个湖面笼罩在蒙蒙秋雨之中,放眼望去,碧波万顷,千岛竞秀,群山叠翠,若隐若现,朦朦胧胧。那湖水的蓝,群山的绿,融为一体,不是蓝,不是绿,又恰似蓝,恰似绿,好一个“春来江水绿如蓝”,你的心胸便也被荡涤的如这蓝绿的山水一样清澈。难怪800年前的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就发出如此感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
  • 9、在南宋,朱熹和盛温如都是大学问家,也是好朋友。一天早晨,朱熹去看望盛温如,正巧在街头相遇。朱熹见他手里提一只新编的竹篮,便随口问道:拿这篮子去干什么?盛温如回答道:去买东西。朱熹听后便开起了玩笑:夫子常以治天下四方为己任,为何不买南北,只买东西呢?
  • 10、语文的唯美,蕴藏于缕缕书香的深处!听闻书香,徜徉在语言文字品味中。花生,不炒不嚼不散香。文字,不咀不嚼无书香。朱熹也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语文中的语言比比皆是,听其声,辨其形,触其跳,是品味语言。在咬文嚼字中浸如书香,在品词析句中分享书香,在推敲把玩中弥漫书香。只有品味语言,才能读到语文课堂的浓浓书味;只有品味语言,才能分享到书香语文醇醇的香味;只有品味语言,才能让书香课堂充盈语文特致的唯美。

词语解释

朱熹[ zhū xī ]

1.(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对经学、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也有研究与贡献。著作有《四书集注》、《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朱熹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