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顾虑很多的成语

形容顾虑很多的成语


1举棋不定 [ jǔ qí bù dìng ]

解释 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道该怎么下。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2含糊其辞 [ hán hú qí cí ]

解释 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3瞻前顾后 [ zhān qián gù hòu ]

解释 瞻:向前望;顾:回头看。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4吞吞吐吐 [ tūn tūn tǔ tǔ ]

解释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5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6杞人忧天 [ qǐ rén yōu tiān ]

解释 杞:古时国名;忧天:担心天塌陷。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寝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7畏首畏尾 [ wèi shǒu wèi wěi ]

解释 比喻作事胆子小;顾虑多。畏:畏惧;害怕。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8优柔寡断 [ yōu róu guǎ duàn ]

解释 优柔:迟疑不决;寡:少;断:决断。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缺少决断。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9支支吾吾 [ zhī zhī wú wú ]

解释 亦作“支支梧梧”。谓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10欲言又止 [ yù yán yòu zhǐ ]

解释 想说又停止;不说。常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11顾虑重重 [ gù lǜ chóng chóng ]

解释 重重: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的顾虑。形容顾虑极多,难于放手行事。

出处 孙犁《文事琐谈》:“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12迟疑不定 [ chí yí bù dìng ]

解释 犹言迟疑不决。

出处 《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唐·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

13前瞻后顾 [ qián zhān hòu gù ]

解释 同“瞻前顾后”。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出处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远,夜行不休,前瞻后顾,无所栖归,不亦太可怜乎!”

14金人三缄 [ jīn rén sān jiān ]

解释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15金人之缄 [ jīn rén zhī jiān ]

解释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16东走西顾 [ dōng zǒu xī gù ]

解释 比喻顾虑多。

出处 《古诗源》卷三:“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17进退两难 [ jìn tuì liǎng nán ]

解释 进和退都有困难。形容处于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困境之中。

出处 元 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进宫闱,进退两难为。”

18敬而远之 [ jìng ér yuǎn zhī ]

解释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指对象。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9犹豫不决 [ yóu yù bù jué ]

解释 犹豫:迟疑。迟疑动摇;拿不定主意。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20模棱两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解释 模棱:说话处事含混;两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

出处 《旧唐书 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21多愁善感 [ duō chóu shàn gǎn ]

解释 善:容易;好(hào);感:伤感。容易发愁、伤感。形容人感情脆弱。

出处 茅盾《幻灭》二:“是同情于这个不相识的少妇呢,还是照例的女性的多愁善感,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22一声不吭 [ yī shēng bù kēng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梁实秋《废话》:“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今天天气……’之类的话,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

23迟疑不决 [ chí yí bù jué ]

解释 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出处 《隋书 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24投鼠忌器 [ tóu shǔ jì qì ]

解释 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老鼠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

出处 汉 贾谊《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25遮遮掩掩 [ zhē zhē yǎn yǎn ]

解释 指要隐瞒某种真相而行为不爽利。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却夫人,一般也老落起来。”

26闪烁其词 [ shǎn shuò qí cí ]

解释 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出处 清·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27胆小怕事 [ dǎn xiǎo pà shì ]

解释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28含含糊糊 [ hán hán hu hū ]

解释 含混不清的样子。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老太太与凤姐姐方才说话含含糊糊,不知是什么意思。”

29毫不讳言 [ háo bù huì yán ]

解释 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30含糊其词 [ hán hú qí cí ]

解释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词:话语。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出处 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壮》:“即相执证,理全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31痛痛快快 [ tòng tòng kuài kuài ]

解释 马上,毫不犹豫。尽情。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依我看来,泰山是五岳之一,既然来到此地,索兴痛痛快快的逛一下子。”

32迟疑未决 [ chí yí wèi jué ]

解释 形容拿不定主意。

出处 《新五代史 前蜀世家 王建传》:“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

33内顾之忧 [ nèi gù zhī yōu ]

解释 旧时形容没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顾虑家事。现形容有内部的忧虑。

出处 晋·左思《咏史》诗:“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34杞国忧天 [ qǐ guó yōu tiān ]

解释 同“杞人忧天”。

出处 明·何景明《田子行》:“丹诚不回白日照,杞国忧天独劳苦。”

35进退两端 [ jìn tuì liǎng duān ]

解释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出处 唐·张鷟《朝野佥载·张鷟》:“首鼠之士,进退两端。”

36杜口裹足 [ dù kǒu guǒ zú ]

解释 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37昂昂自若 [ áng áng zì ruò ]

解释 昂昂:气概昂扬,大模大样;自若:象平常一样。形容无所顾虑,从容自如。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25卷:“三士带剑立于殿下,昂昂自若。”

38支支梧梧 [ zhī zhī wú wú ]

解释 见“支支吾吾”。

出处 鲁迅《故事新编·奔月》:“[后羿]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支支梧梧地说——‘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39金人之箴 [ jīn rén zhī zhēn ]

解释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40含糊不明 [ hán hú bù míng ]

解释 不清楚的意思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