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小苏打的意思 小苏打造句

小苏打造句


10字左右

  • 1、小苏打软膏涂抹伤口。
  • 2、在服小苏打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20字左右

  • 1、小苏打里放些牙膏可用来擦洗木制家具的水印。
  • 2、这时,慢慢地举起白醋,到了一些在装有小苏打的玻璃杯中。
  • 3、第二个便是小苏打,它有很多的用途,可以清洗污垢。
  • 4、我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原材料,水、杯子、勺子、红糖、白醋和小苏打
  • 5、做饮料要用到好多添加剂,柠檬酸、小苏打、甜味素、咖啡因等等。
  • 6、于是,我到厨房找了三种调料,分别是,糖、小苏打、盐。
  • 7、面粉过筛后加入泡打粉和小苏打完全拌匀备用。
  • 8、湿海绵上放些小苏打可以擦掉黑板上的粉笔画。
  • 9、首先准备材料小苏打、白醋、蜡烛、火柴、玻璃杯、一把汤勺。
  • 10、小苏打军就只剩下几块在那里拼死守住最后的防线。

30字左右

  • 1、小苏打,就是碳酸氢纳,它可以提供使面团蓬松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
  • 2、可以利用家里的蒸锅,倒扣放在蒸屉上,在水中加一些小苏打,加盖子蒸10分钟左右。
  • 3、主要经营产品:小苏打,工业氯化铵,纯碱,片碱,氯化钾,氯化钙,硫酸铜等。
  • 4、配方里的泡打粉和小苏打请不要省略,否则会影响蛋糕的口感。
  • 5、老师就发给了我们白醋和和小苏打还有玻璃杯让我们做实验。
  • 6、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和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一张报纸。
  • 7、首先,先用小勺兜一勺柠檬酸,再舀一勺小苏打,然后再用搅棒充分搅拌。
  • 8、我们拿来了小苏打、玉米粒、柠檬酸、紫甘蓝等材料,一切准备就绪,实验开始了。
  • 9、水晶老师拿出一个塑料袋,往里面装了小苏打,柠檬酸各两勺,接着,又加入少许水。
  • 10、我把袋子中的小苏打倒在了一个勺子里,小苏打很白,白的像雪。

40字左右

  • 1、如果被海蜇蜇到伤口有触须,立刻要把触须拔出来,用明矾水或者醋、小苏打软膏涂抹伤口。
  • 2、食用小苏打、食用柠檬酸、茶籽油、橄榄油、乳木果油;白兰叶、熏衣草、橙花、纵木、马郁兰、丁香精油;有机玫瑰、金盏花瓣。
  • 3、之前发姐给大家推荐过用醋、小苏打、洋葱等洗头的方法,很多人试过之后感觉确实非常好。
  • 4、临走时,太公带了许多土特产,炸好的油面筋、带泥的嫩春笋、手作的小苏打安安静静地卧在行李箱里。
  • 5、后来,陈老师告诉我们,小苏打里的碳酸氢钠遇到了醋酸,反应生成了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 6、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给我们分发了水、醋,还有平时很少接触的柠檬酸和小苏打,以及PH试纸、色卡。
  • 7、她先把倒好的柠檬酸和小苏打的一次性水杯分发给我们,接着我把自来水慢慢地倒进一次性水杯。
  • 8、你也可以投稿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和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一张报纸。
  • 9、在上个暑假里的一天,我买了一瓶可乐回家,拧开盖子后,刚想一饮而尽,突然发现了桌边的一包小苏打
  • 10、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想不到,但小苏打和苔藓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小事物却让我惊叹!这,让我真想不到!

50字左右

  • 1、最后,陈老师告诉我们瓶子里的液体是醋酸,气球里的是小苏打,它们混合起来,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气球会鼓起来。
  • 2、这家伙也正是的,赌约也是奇葩,不过我正因此知道了小苏打+醋=二氧化碳+醋酸钠,这是一种不产生新物质的物理变化。
  • 3、当然今天的主角小苏打出来了,有一些坚持用水和小苏打混合起来装进瓶子里就可以使气球变大,嘿嘿,恭喜你答的特错大错。
  • 4、5克小苏打;第四步倒入适量的凉白开,均匀搅拌后,立刻盖上盖子,不要让二氧化碳跑出去了;最后待气泡产生就可以喝了。
  • 5、为什么瓶子里会产生气体呢?因为醋是酸性的,当它与弱碱性的小苏打混合在一起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足以吹起一个大气球。
  • 6、这节课,我不仅仅感受到实验十分神奇,还懂得了小小魔术也有大道理:白醋和小苏打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才使气球变大了。
  • 7、运用科学的力量,使一点柠檬酸与小苏打在一起就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这堂实验课让我受益匪浅,我要好好学习,知识就是力量。
  •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大量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 9、我把气球扶起来,气球里的小苏打倒进了瓶子中,奇迹发生了!一股白白的泡沫像火箭一样冲出来,居然把气球吹了起来。
  • 10、我先在小火箭的燃料盒里,再加入适量的白醋,我猜想两者发生反应的时间应该不长,就在小苏打和醋放入小火箭的几秒内快速撤离。

60字左右

  • 1、终于,陈老师向我们揭开了实验的谜底,原来杯中的液体是白醋,气球中的粉末则是小苏打。当这两样东西遇到时,便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 2、原来,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它不支持燃烧,所以将它倒到火焰上或者将燃烧的物质放入会熄灭。
  • 3、我从橱柜里拿出4个玻璃杯,分别往里面到了相同量的淡水,再从冰箱里拿出4个鸡蛋。分别往三个杯子里加入一勺糖、一勺小苏打和一勺盐。
  • 4、原来这样:柠檬酸和小苏打产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它们喷发出来像可乐被猛烈地摇了以下产生气泡。听了这个原理我突然觉得科学实验也很有趣呢!
  • 5、我利用上面的东西在家试过,小苏打加柠檬水不可以做成汽水,但我将这两样东西放进可乐瓶后,并用木塞塞住,瓶子里立即充满了气体,但是并没有爆炸。
  • 6、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只见本来平静地白醋与小苏打碰头后,一个个大小不一地汽泡一下子冒了出来,从杯底蜂拥而上,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 7、准备就绪,老师首先往杯子里倒了一些小苏打,再倒了一些洗涤剂,然后将报纸垫在杯子底下,用吸管搅拌均匀,杯里出现了一些白色液体。
  • 8、这时,老师告诉我们那白色粉末是小苏打,紫色液体是紫甘蓝汁。老师还告诉了我们,紫甘蓝中有一种紫色物质,碰到酸性物质就会变红;碰到碱性物质就会变蓝。
  • 9、我先往量杯中倒入白醋,再加入一勺小苏打,哇,好多气泡啊!我赶紧拿出蜡烛放在桌上,这时候刚刚还往上升的气泡,现在都已经累了开始下沉。
  • 10、这次,我的速度很快,因为我在妈妈点火的时候,就开始加好白醋和小苏打,妈妈点好了,我赶紧把量杯往火苗靠,霎时,火苗一下子灭了,我高兴得都说不出话来。

70字左右

  • 1、最后,老师给我们讲气球吹起来的原理,我们终于明白了:小苏打里的碳酸氢钠遇到了醋酸,两种溶液在一起,生成二氧化碳。原来,会吹气球的不是瓶子,而是二氧化碳。
  • 2、不过,做实验的同时我也明白了许多道理:那粉末就是小苏打小苏打里的碳酸氢钠与液体白醋中的醋酸在一起就反应生成了醋酸钠、水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就可以吹起气球。
  • 3、那么,剩下的沉淀物还是小苏打吗?剩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有同学持赞成意见,也有同学持反对意见,我闻了闻,闻见了一种刺鼻的味道,既不像小苏打,又不像白醋。
  • 4、实验正式开始,我先往空的矿泉水瓶中间倒入三分之一的冷水,然后又倒入大量的小苏打,盖上了杯盖,摇晃至均匀。接着,我又将红墨水、洗洁精以及柠檬水倒了进去。
  • 5、在生活中到处都是科学,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收到了一个科学小火箭,只要把小苏打和醋加入小火箭,小火箭便会一飞冲天,为了求证,我带上材料来到了小公园。
  • 6、原来,那个白色的碎屑就是小苏打,而透明的液体就是白醋,当小苏打的碳酸氢钠与白醋的醋酸碰撞在一起,就形成了醋酸钠、水与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就吹鼓了气球。
  • 7、我找来一小瓶醋和一小袋小苏打,把它们混合在一起,放在一个杯子里。点上一只蜡烛,再把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往蜡烛上一浇,蜡烛瞬间就熄灭了。我开心地跳了起来。
  • 8、经过大家的探讨和金老师的解释,我明白了,小苏打和白醋溶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而这种新物质就叫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无色透明,比空气重,能灭火等特点。
  • 9、大家开着碰碰车高兴地玩起来。突然他们乘坐的碰撞车发生了碰撞,紫紫哥一不小心和陈醋妹撞在了一起!蓝蓝弟和小苏打妹也撞在了一起!紫紫哥变成了粉红色,蓝蓝弟变成了绿色。
  • 10、我准备了小苏打,以及随处可见的落叶。我对落叶的要求可高了!要好看的,要独一无二的。经过一系列的挑选,我找到了我最欣赏的叶子,把它装进口袋里带回了家。

80字左右

  • 1、接着取半勺小苏打围绕在底部四周均匀散开,然后将蜡烛放入杯中用点火枪点燃了火,奇妙的时刻到了,这将是实验的最后一步:从量杯中用滴管吸满白醋,滴在杯底的小苏打上,蜡烛竟然熄灭了!
  • 2、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纳闷了,怎么叫独特呢?别急,听我慢慢给你讲。今天,是我的生日,可妈妈好像一点都不记得了似的,到晚上妈妈买回来了:面粉,鸡蛋,奶油,白砂糖,小苏打,我想:这是怎么回事?
  • 3、这个科学实验的原理就是小苏打和醋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不可燃物,并且它比空气重,因此反应后二氧化碳会暂时停留在杯底,由于二氧化碳会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火焰会因为被隔绝的空气而熄灭。
  • 4、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老师让我们从家里带来两样东西:小苏打、白醋。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物体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个个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5、实验马上开始了,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迹很快就出现了,刚刚瓶子里还只是一些小苏打和洗涤剂,它们安安分分的,怎么才过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泡沫呢?我心里打满了一个个小问号。
  • 6、在网上看见人家用一瓶胶水,色素,还有隐形眼镜护理液,小苏打,就做成了一块水晶泥,我几天前就想买一盒水晶泥玩了,可是一直没有买,水晶泥有点贵,而且听大人说硼砂有毒,我便想自己做一块来玩。
  • 7、查阅资料后我才是知道,小苏打和醋会产生大量气体,气体在密封的小火箭中形成压力,当压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突破接口释放出来,接口越紧里面就需要更大的压力,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
  • 8、最后,陈老师告诉我们瓶子里的液体是白醋,气球里的是小苏打,困为小苏打里的碳酸氢钠和白醋中的醋酸在一起,就会反应生成醋酸钠和二氧化碳。顿时,全班恍然大悟,瓶子也能吹气球。
  • 9、这神奇的现象其中的原理是瓶子中的白色液体是醋,小苏打结合冒泡的资料:醋是酸性的,小苏打是碱性的,两种结合在一起,就会有二氧化碳,所以,气球才会变的这么大。随后老师又叫我们也做。
  • 10、我一看书,就知道了。酸性柠檬和碱性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气泡,制作汽水的时候杯子上罩一层膜就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碳挥发。二氧化碳溶于水制的碳酸饮料,具有弱酸性,口感爽口刺激。

90字左右

  • 1、后来,陈老师告诉我们,水瓶的确能吹气球,是因为气球里装的是小苏打,水瓶里装的是醋酸,小苏打里的碳酸氢钠加上白醋里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水、二氧化碳。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真正吹鼓气球的是二氧化碳。
  • 2、最后,陈老师为我们揭示了这其中的道理,原来,那不明液体就是白醋,气球里的粉末是小苏打小苏打中的碳酸氢钠与白醋里的醋酸混合,就可以反应生成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这二氧化碳,就是使气球膨胀的原因。
  • 3、很多人为了图方便,直接一颗颗扯下,用清水洗。其实这样洗是洗不干净的,我教大家一个好方法,用剪刀沿着葡萄蒂一颗颗剪下来,放在盆里,在盆里放点面粉,小苏打就能把葡萄洗的干干净净,不用再怕农药和细菌会进入。
  • 4、为什么气泡的位置不同?就会导致实验的成功和失败呢?让我们来看看实验原理吧!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是不可燃的,而且比空气重,所以会沉在杯底,但这个气体可以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所以火焰因为被隔绝氧气而熄灭。
  • 5、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陈老师向我们揭示了这个实验的谜底:气球里装的是小苏打,瓶子里的液体是白醋,小苏打里的碳酸氢钠,遇到了白醋里的醋酸钠,反应生成了水、醋酸钠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同学们听了焕然大悟。
  • 6、一天,我和我的好朋友晗晗一起去玫瑰花园画画,不过可不是单单的写生哦,我们的颜料是要自己做的!为了不漏下任何一个东西,我们准备合理分工,我负责带的有:纸、笔、小苏打发酵粉、白醋、玉米淀粉、玉米糖浆、食物色素。
  • 7、原来,白醋和小苏打混合能够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我们把杯子接近蜡烛开始倾斜时,比空气重的二氧化碳便会压住空气向下流,扑倒火苗身上,隔绝了使它燃烧的氧气,火苗自然也就熄灭了。
  • 8、矿泉水是大家最常见的水,里面包含丰富的微量元素与矿物质;纯净水则是完全纯净,里面虽然没有杂质,但是也没有矿物质以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矿物质水则是里面添加了人工矿物质;而苏打水顾名思义就是里面加了小苏打
  • 9、我知道了,茶垢是由于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金属物质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而产生的,含有氢氧化钙,而小苏打是弱碱性食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两者刚好能起中和反应,从而使茶垢从杯壁上掀下来。

100字左右

  • 1、奇迹很快就出现了,刚刚杯子里还只是一些小苏打和洗涤剂,它们安安分分的,一动不动,怎么才过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泡沫呢?而且本来只是一点点的泡沫,现在不断地疯涨,才过了几十秒,就从玻璃杯口蜂拥而上,溢出瓶口留到报纸上了。
  • 2、接着,我准备做一座小火山,先往锥形瓶里加入20毫升水,再倒入20毫升泡泡水、两勺柠檬酸和3勺小苏打,然后轻轻摇晃几下,白色的泡沫就慢慢地往上升,不一会儿,火山喷发了,泡沫喷到了外面,我不禁激动起来,又得到了一个贴纸。
  • 3、那么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通过爸爸的讲解,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是小苏打和醋酸出现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在矿泉水瓶中膨胀,由于矿泉水瓶是密闭的,当气压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喷发,气体的反作用力把塑料瓶送上了天,从而产生了火箭的效果。
  • 4、你们一定很想问,如此不起眼的小苏打和一杯半的白醋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可以把水瓶先生的帽子冲飞?哈哈!这是因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就可以制造二氧化碳,而它们所制造的这个二氧化碳气体是可以把水瓶先生的帽子冲飞,所以就有刚才那惊人的一幕。

词语解释

小苏打[ xiǎo sū dá ]

1.无机化合物,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 3 ),白色晶体,受热能放出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或制焙粉。医药上用来中和过多的胃酸

小苏打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