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隶书的意思 隶书造句 50字左右

隶书造句50字左右


  • 1、亭柱前联为隶书体,文曰“北极位尊恩媲万家生佛,南闽地迥灵钟五里长亭”,后联为行书体,文曰“宝剑烛天降龙伏虎,福星当路凤翥鸾翔”。
  • 2、此外,作品取法的范围还不够宽,楷书主要集中在瘦金体、魏碑唐楷等,篆隶书集中在中山王鼎、铁线篆、曹全和礼器、清人作品等。
  • 3、至于草书,则是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开创了今草的新局面。
  • 4、从甲骨文到竹简隶书到怀素的狂草,相同的字在历史演变中形式发生了那么多变化,而其本质承载的含义相比之下几乎是不变的。
  • 5、绘画作品中山水、人物、花卉皆有,写意、工笔各尽其妙;书法作品中清俊秀逸的楷书、行书,豪雄恣纵的隶书、草书各具风采。
  • 6、第六书体诞生,结束了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和楷书体五种书体统治中国书坛几千年的历史局面,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纪元。
  • 7、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朞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朞提前到了西汉中朞,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 8、自然,隶书的笔法是和隶书的结体分不开的,线条的长短、粗细、斜曲,笔画的穿插、呼应、疏密,都是和字的自然结体不可分的。
  • 9、最初的草书,史书上称章草,只是把早朞的隶书做了一些特殊的加工和处理,因为还没有一波三折和蚕头燕尾,只是变得更简约而已。
  • 10、魏晋间,名士多为文学艺术名流,其作情真、自然,如出水芙蓉,一反错彩镂金之俗美,佑军之书清洒飘逸,一反隶书之厚重之气。
  • 11、汉字大约产生于几千多年前,它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历史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 12、隶书如同低吟的黑熊,端正、浑厚;楷书如同飞驰的骏马,狂放、有力;草书如同狂舞的金凤,苍劲、豪爽;行书如同矫健的蛟龙,愤慨、不羁。
  • 13、周围是海粟学子们的得意之作,潇洒飘逸的行书,厚重朴实的隶书,端庄大方的楷书,凤舞龙翔的草书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 14、放眼望去,墙上挂满了张老师亲手书写的书画作品,有苍劲有力的楷书;有潇洒飘逸的行书;有敦厚朴实的隶书,令人啧啧赞叹。
  • 15、无论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还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楷书、行书,每一种字体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
  • 16、这里挂着大阳古镇书法爱好者们的作品,字体有楷书,草书,隶书等,款式有条幅,有中堂,有扇面等,真是各展其才,各显千秋。
  • 17、中国汉字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古老的象形文字演变到如今的简体汉字,书体种类繁多,如楷书,行书,隶书等等。
  • 18、可汉字的传承就顺利吗?汉字的发展从占卜祭祀的甲骨文,到刻写汗青的小篆、隶书,再到流传至今的楷行草书,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 19、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主人总是用它写隶书,我是兼毫,是现代的产物,结合大家的优点,我的小主人最喜欢用我!
  • 20、我在书法的海洋里遨游,乐在其中,认识了颜真卿、欧阳询、王羲之这些大书法家;知道了楷书、隶书、行草、篆书、魏碑这些字体。
  • 21、卖对联,卖鞭炮的小贩根本不用吆喝,摊位前也都挤满了人,有人喜欢古色古香的隶书;有人喜欢端庄的楷书;有人喜欢流畅的行书。
  • 22、汉字大约产生于4000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小篆,由小篆到隶书,由隶书到楷书,草书,行书。
  • 23、我只是大概浏览了一遍,便发现上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多种字体,实荟萃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精华。
  • 24、渐渐的我越写越好,便学习了另一种有难度的字体隶书,我也非常喜欢隶书,因为它总能体现出古代那种诗情画意、古色古香的意境。
  • 25、隶书本柔,藏锋蓄锐,但在这幅卷轴上竟显出了般的汹涌澎湃!试想,若无书法之韵,此词虽壮哉秀哉,但何韵之有呢?
  • 26、我看见有人在简陋的纸张上写下典雅的隶书,他默默纪录着斗转星移,用一颗永不疲倦的心探索者神秘的夜空。
  • 27、从甲骨文到金文,又从金文到小篆,又从小篆到隶书经过无数次的改造,无数的精挑细选,才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汉字。
  • 28、前年我是习楷书,去年我又开始练习隶书,用楷隶两种字体各书写了一幅唐诗作品,参加了全国书法七级的资格考试。
  • 29、起初我总是认为,隶书定与我无缘,我那急躁劲儿,怎适合隶书?带着对自己的不自信,我开始了练习隶书的征程。
  • 30、从甲骨文、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从龟壳到木简上,到丝帛再到纸上,它记录了我们祖先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 31、那位与老师聊得正投缘,我便在他的邀请下去书房参观,只见屋内四壁都挂满了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 32、汉字,你听我说你的历史,你从甲骨文和金文开始了新的历史,到大篆、小篆和隶书让你变得成熟,再到草书、楷书和行书的辉煌。
  • 33、慢慢地,我学会了各种字体,:楷书、行书、隶书……,我还了解了更多的古今书法家的故事,想成为一名书法家的念头更强烈了。
  • 34、从上古的石鼓文,到夏商的金文甲骨文,从春秋战国秦国用的大篆和六国古文,到秦朝统一天下文字用的小篆和民间所用的隶书
  • 35、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
  • 36、只看见他们写字字形不断地变化,时而细长优美是草书;时而方方正正很大气是楷书;时而大起大落是隶书;时而飘飘洒洒是行书。
  • 37、隶书有着深远的历史,它在小篆之后,诞生于秦朝狱中,由一位名叫程邈的囚徒所创造,这体现的是古人的智慧,所以我很喜欢隶书
  • 38、那石碑上都画上了一个个格子,格子里是用隶书工工整整的刻上了每一个字,格子旁边的小字是对该字的注释。
  • 39、六级要求用楷书字体创作,我学楷书才一年的时间,所以写得不如隶书好,基本功不扎实,笔划上与隶书用笔方法不能严格区分。
  • 40、现在的汉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文字演变过来的。如今的汉字各具特色,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
  • 41、端端正正的楷书、飘逸张扬的行书,端庄秀丽的隶书,还没到年三十呢,三张内容丰富、字形标准的春联就准备好了。
  • 42、我缓步走上前去,只见一地的隶书字体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空地上,沉稳凝重,收放有度,一时间青史沉重的气息扑面而来。
  • 43、端庄典雅的楷书,龙飞凤舞的行书,古色古香的隶书,虽然我读不懂上面写了什么,但是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 44、转眼三年过去,从七级到九级,从铜奖到特等奖……我渐渐崭露头角,并利用寒假时间学习隶书,得到了老师的称赞。
  • 45、从仓颉造字开始,我们出现了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再到后来的楷书、隶书、草书、篆书……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
  • 46、随后,集合了隶书的易书性和草书的情感特点的楷书出世了,在唐朝开始盛行。但楷书更加工整,看了后令人心情舒畅。
  • 47、我国的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才变成今天的汉字。
  • 48、它们还有悠长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最后到我们现在的楷书,你说有哪一样不值得我们去感叹的呢?
  • 49、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汉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些过程。
  • 50、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共分为七种,它们分别是甲骨文、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像图画的小篆、像符号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 51、一年,两年,三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三年就这样干了三年,从楷书到隶书,从行书到草书,我都尝试过。我要领略到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美。
  • 52、汉字文化的演变十分漫长,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乃至今天的文字,它们无一不蕴含着中华的文明。
  • 53、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 54、接着,我们往右拐入了一个个长长的碑廊,林散之的字都镌刻在黑色的花岗岩上,有很多字体,如行书、楷书、隶书、草书。
  • 55、从那以后,毛笔便从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每上一次课,我都会认真对待,渐渐学会了楷书、行书、隶书,临摹了欧阳询,柳公权的字体。
  • 56、古人写字,钩横撇捺,各有深浅,字的形式也变化万千,诸如楷书、隶书、草书等等数不胜数,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 57、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魂。我们的隶书深沉典雅,楷书稳重大气,行书行云流水,草书龙飞凤舞。文字,传承着中国文学,使国学永流不息!
  • 58、她们还有悠长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最后到我们现在的楷书,你说又有哪一样不值得我们去感叹呢?
  • 59、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最后到楷书,个个都有能令人赞叹之处。
  • 60、我看了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里面说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七个阶段。
  • 61、一路走来,你让我们见证了你岁月里的文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经历了多少蜿蜒曲折的演变。
  • 62、其篆书兮,婉委通变,出神入化;其草书兮,渴骥奔泉,云霞聚散;其楷书兮,秀劲谨严,力透纸背;其隶书兮,古朴浑厚,蕴蓄宏深。
  • 63、古老的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楷体。汉字共分成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几类。
  • 64、初学的是隶书,懵懵懂懂,匆匆忙忙地握笔,有时还会抖几下,新手的感觉油然而生。蘸上墨,从写第一个笔画起,感受到书法很有趣。
  • 65、书法的类型很多,有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按字形又可分为草书、隶书、行书、楷书等;按字体分又分为宋体、仿宋体、美术体等。
  • 66、之后在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最终形成了如今广泛使用、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汉字。
  • 67、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哪样不值得我们尊敬啊!我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将越来越来被世人珍爱。
  • 68、每个同学写的字体都不一样,有的写端庄优美的隶书;有的写笔走龙蛇的行书;有的写刚劲有力的篆书;还有的写大气浑厚的楷书。
  • 69、先人不仅给我们留下美妙的汉字,还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书法字体精美的篆书、圆润的隶书、流畅的行书、端庄的正楷、奔放的草书。
  • 70、最早的是无人不晓的甲骨文,然后变为金文,再变为古色古香的篆书和隶书,又经过了楷书、草书、行书后,演变为了今天的汉字。
  • 71、他们每个都有一段悠长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到隶书直到今天的楷书,你说,它们哪一点不值得我们去为它骄傲呢?
  • 72、汉字不仅神奇、有趣,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呢!汉字的演变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 73、你知道陈伯吗?他是一名老党员,一名退休教师,住在我家隔壁,他喜欢画画、练隶书,他的作品常被市画家协会拿去展览。
  • 74、既要会写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等书法字体,还要博学多才,了解古代书法名人如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等的书法故事。
  • 75、正所谓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自然,楷书端庄大方,草书凤舞龙翔视线一转,数匹骏马赫然从画中气势磅礴地冲撞而来。
  • 76、隶书本柔,藏锋蓄锐,但在这幅卷轴上竟显出了大海般的汹涌澎湃!试想,若无书法之韵,此词虽壮哉秀哉,但何韵之有呢?
  • 77、从殷商时朞的甲骨文到商周时朞的全文再到秦朝时代的小篆,之后又到汉朝的隶书,然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楷书。
  • 78、汉字生动形象。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令人被这些美丽又富有魅力的文字所折服。
  • 79、我拿起毛笔,仔仔细细的端详了一阵子,发现颜体的楷书和隶书有着天壤之别,隶书的横讲究的是蚕头燕尾,而楷书却正好相反。
  • 80、有时,爸爸会带我去看书法展:有方方正正的楷书、有一波三折的隶书、还有龙飞凤舞的草书,一笔一划,都有着不同的魅力。
  • 81、你们知道吗?汉字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从古至今,汉字已使用了四千多年了。
  • 82、我跳的舞蹈还曾获过学校达人秀的冠军、书法的隶书条幅曾获过铜奖呢我不但多才多艺,还喜欢看书,是个十足的书虫。
  • 83、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再从金文到小篆,到隶书,不断演变,最后演变成为行书,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经过了各朝各代的完善。
  • 84、汉字是美。甲骨文刚劲,金文厚重;隶书让你重温朴实,楷书让你感受端庄;草书如凤舞龙翔,行书宛若畅流的条条小溪。
  • 85、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持续至今已经有了两千年: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草书、行书到至今的汉字有哪样不值得我们去感叹呢?
  • 86、第一节课,我学的是横,与楷书不同,隶书字体更加柔软。刘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写横,可我练了好长时间,也没达到满意的样子。
  • 87、后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改进、发展汉字,陆续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这些不同的字体。
  • 88、在几千年的演化中,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 89、看到那正气凛然的楷书、清秀玲珑的隶书、飘逸的行书、错中有序的草书后,我就默默地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书法,将来在书法上有所成就。
  • 90、后来,我们还去看了书法展,书法家的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再一次感受到知识的渊博,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少
  • 91、在中华发展的漫漫五千年中,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中国的文字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 92、我喜欢古香古色的隶书,也欣赏奔放的草书;流畅的行书和端庄的楷书也为我所喜爱,更不用说甲骨文和金文了。

词语解释

隶书[ lì shū ]

1.一种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隸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隶书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