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科举的意思 科举造句 40字左右

科举造句40字左右


  • 1、对于卢象升的科举地位来说,范文程的档次太低,若是强行攀交,反而不好,不如就当作道义之交。
  • 2、“桃李门墙开遍了,东风何时到梅花?”显然,他是想得到老师的一些鼓励,继续在科举中奋争。
  • 3、众所周知,大明朝是科举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入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 4、陈希亮不像苏洵一样年少荒嬉,他是个严以律己之人,自幼刻苦用功,但命运作弄,科举之路十分的不顺遂。
  • 5、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 6、科举不但要考学问,还要考“钱”,每次落第,不仅意味着心血白费,还预示着有更多经费支出。
  • 7、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 8、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 9、辛亥,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 10、陛下,先皇陛下为大隋创下了盖世功勋!他登基后,先开创了科举制度,然后征发民众开凿南北大运河。
  • 11、因为林黛玉打小从来不鼓励他去仕途经济、科举考试、立身扬名,唯独林黛玉不劝他这个,所以他深敬林黛玉。
  • 12、在圣元大陆,诸葛亮因为曾保蜀国百年江山,功盖天下,科举的请圣言中年年都有他,从无例外。
  • 13、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 14、朔州人王赓荣是清朝光绪二年榜眼,是封建科举时代朔州第二个获得科举高等第的人。
  • 15、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 16、文庙管理所副所长张劲雷介绍,过去,在科举考试之前,学生们也一定要来拜一拜孔子,这是千百年的传统了。
  • 17、作文教学也是老一套,教学生写些与他们生活不相干的东西,就象是考科举写八股一样,装腔作势,空洞无物。
  • 18、延佑初行科举,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荐贤拔滞,知无不言。
  • 19、在当时“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下,开平县成立了第一家公立小学,胡根天幸运地走进新学堂。
  • 20、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
  • 21、综观元史研究,人们对元代的科举考试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探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22、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 23、此外,宁波教育博物馆还保存有宁波最后一位状元章鋆的闱墨卷,也就是科举殿试考卷,距今已有163年。
  • 24、在学习程朱理学与科举应试相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元代书院的教学成为程朱理学传播与普及最重要的途径。
  • 25、剧中上至官场百态、科举应试和宫廷秘闻,下至民生苦乐、市井风情和秦楼瓦肆,应有尽有。
  • 26、“殿试策问”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衡才选士的价值,更具有很强的时政性。
  • 27、在隋朝我看见科举制的开创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赵州桥与由于炀帝的腐败导致一个朝代的结束。
  • 28、寒窗苦读数十载,为了什么?没错,不就是为了能金榜题名嘛!古时人们称之为科举,咱们现在叫它高考。
  • 29、比如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曾被后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一度作为科举考试的考试必读书目。
  • 30、在科举文官制度的大背景下,官人与文人是大体相通的,官场仕途的落魄,往往能再一次激起在文坛的潜能。
  • 31、隋唐时朞,我国就用科举制的形式对人才进行选拔,读书人通过层层考试,经历秀才、举人、状元等不同阶段。
  • 32、在返其间,他结识了一位学者也是一个科举考的出题老师,但正是这次相识,给他带来了厄运。
  • 33、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白敏中在青年时,与疏言洒脱的贺拔甚是好朋友,两人一起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 34、试问,若无变通,若柳永继续沉迷于科举的光华下,怎么会有如此空灵美幻的诗词问世?
  • 35、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科举制,为隋唐选拔了一批又一批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
  • 36、他,隐居南山苦读诗书;他,奔赴长安科举落榜;他,饮酒作乐毒发身亡;他就是布衣诗人孟浩然。
  • 37、有时候真希望中国的科举制度可以有所改观,让我们更够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各展所长。
  • 38、最后,兄弟二人双双考中了状元,成了科举史上的佳话,从曾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成功是经过挫折的磨炼的。
  • 39、古代入仕途,考科举是男子的专利,如今男女平等,人人都需要学习,人数放开了,竞争力压力变大了。
  • 40、然而,后朞明清的八股取士,文字狱却让人叹惋,科举制怎么使人成了书呆子,不为求学,只为做官。
  • 41、高考虽然重要,甚至不亚于古时的科举考试,但人总归是有缺点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适合学习的。
  • 42、所以当时的科举制度足以使知识分子的精神受到摧残,变的麻木,只知为官为财而学习考试。
  • 43、夫子庙的对面就是江南贡院,科举的考场,还能看到古代考生用的文房四宝,以及考试时的隔间。
  • 44、林黛玉她厌恶功名,贾宝玉不想参加科举,她非常的支持,她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精神让我敬佩!
  • 45、李时珍家世代业医,常受到别人的侮辱,即便如此,李时珍依然不愿意参加科举,不巴结考官,而是专心于药理。
  • 46、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
  • 47、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
  • 48、试想,若无不知形势之人的盲目鼓励、效仿,洪秀全会如此肆无忌惮吗?说不定第二年年再去参加科举考试呢
  • 49、英国学者到中国考察,就认为中国科举制是最好的选举人才方式,稍微改变一下在英国流行在世界通用。
  • 50、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 51、也科举过,但是没考上,但是也很传奇的认识了工作人员。关注过他,百度过他的一切一切。
  • 52、从开始到废除,科举制度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多年,它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 53、得意门生: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和学生。
  • 54、后来我又知道高考制度是由科举制度演变而来,而科举制度是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建立的。
  • 55、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 56、张兄家学渊源,这次肯定会中的,其实你可以凭令尊与令兄的关系萌生一官半职的为何还苦于科举
  • 57、刘海峰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科举考试史、教育史与高考改革问题专家,“科举学”学科的开创者。
  • 58、宋朝以后,富阳纸开始名扬天下,元书纸、井纸、赤亭纸三大名纸更是被朝廷列为“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用纸。
  • 59、抚州青蛙信仰的祭祀主题始为驱疫逐祟,后演绎为科举崇拜,在中国南方青蛙信仰民俗中较独特。
  • 60、他虽出身世家,却拒绝蒙祖荫出仕,而是与寻常士子一般走科举之路入仕,此举甚为时人所称赞。
  • 61、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科举试赋制度,尊体意识与干嘉学术的影响等三个层面作出简要的论述。
  • 62、王稼祥受到批判的导火线是,1962年7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莫斯科举行争取普遍裁军的世界和平大会。
  • 63、我大宋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学那些邪术奇巧淫技!朝廷应当取消新学恢复旧制科举
  • 64、可以说,豪放并自视甚高是王韬的鲜明个性,这使他既不愿皓首穷经以应科举,又不愿默默无闻了此一生。
  • 65、这本书的作者,是广东信宜县的进士李崇忠,他曾在四川做过小官,虽然没什么宦迹,却很擅长科举文章写作。
  • 66、赵蕤深知李白非“池中之物”,力劝他不走科举路,在荐举或制举上找门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大鹏飞举。
  • 67、其次,聚星楼所祀奉之魁星,相传掌管人间功名文采,可护佑族中子弟在科举中考取功名。
  • 68、大汾科举名人有:进士:冯麟;举人:何应和、何瀚、何遵武、何梧日、何遇荣、何星榆、何衍源、何泰仑;武举:何其相。
  • 69、但因为从明朝开始,科举制开始拘限于四书五经与八股文中,只能成为抑杀知识分子们创新思想的杀手了。
  • 70、从古至今,科举制度便是莘莘学子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金榜题名,正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光宗耀祖的荣耀。
  • 71、徐宏祖在科举盛行的明朝,坚持自己游遍祖国山川的人生目标,终年四处云游,风餐露宿。
  • 72、翘首盛唐,忆当年中华威仪天下,何等气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兴科举,重谏臣,着力教化,轻徭薄赋,鼓励经济。
  • 73、原来,有多少秀才梦想着当上状元却不得以实现,都是封建的科举制度在捣鬼,将多少满腹英才的人拒之门外。
  • 74、整个科举制度仿佛一条通往人生顶峰的阶梯,吸引着无数自诩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趋之若鹜。
  • 7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白敏中在年轻时,与疏言洒脱的贺拔甚是好朋友,两人一起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 76、深深呼吸,那是沁人心脾的原木味,犹如置身于原始灌木丛中,微微带些书香味,那是科举之人留下的气息呀!
  • 77、然而,该批评的是那群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们,是他们腐朽的心灵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78、一位秀才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他心灰意冷,执意不再参加考试,这让家里人很着急。
  • 79、科举制度没了,但有些风气还在,我们万万不可被它们所迷惑,一定时刻记住我们为什么而学。
  • 80、我决定去参加科举考试试试看,没想到自己过五关斩六将,参加了殿试,见了武则天,最后还中了状元。
  • 81、因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字的发展方向。
  • 82、家家户户的狗吠也弱了下去,要去考科举的学者也熄了灯,刚从外面冒雨赶回来的农民也熄灯休息了。
  • 83、江南贡院,曾经天下最兴盛的学府,科举的瑰宝,在变革中动荡,在战争中无助,最终演变为今天的博物院。
  • 84、历史悠悠地淌一代文豪韩愈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在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名落孙山。
  • 85、2月30号,一大早,我和同学们来到夫子庙的科举博物馆,参加小营小学雏鹰假日小分队。
  • 86、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 87、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便推举,不可否认它很有用,但当时那些帝王只是用它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巩固帝位。
  • 88、就这样,在对科举的无限憧憬和幻想下,文人们板凳是做了十年冷,可文章不写半句实了。
  • 89、北宋大文豪苏轼,早年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立下了治世经邦的出世思想,他参加科举考试,追求功名。
  • 90、或许是因为我不知道那次科举的状元是谁,也不想知道,但我永远记得,那次落榜的人中有一个叫张继。
  • 91、多么可怕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它就像被吴敬梓所指责的科举制度那样深深地侵害了人们的身心。
  • 92、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 93、宋朝科举时朞,苏轼以其惊人思想夺得榜眼,可那时苏轼的字只算得上规范,并不能拔得头筹。
  • 94、走过魏晋,看名士风流绝代的潇洒,聆听那些散漫在时空中的遥远绝响;穿越时空,看科举取士的起起落落。
  • 95、文章用众人的嘲弄和哄笑贯穿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悲惨死去的令人心酸的故事。
  • 96、对了,还有个词叫做蟾宫折桂,比喻科举得中,所以说在家里摆上这样的东西,就有升官发财的寓意
  • 97、到了汉代,出现了举荐制,好的人才得到重用,及至唐代,科举制日益成熟,这也许是高考的鼻祖。
  • 98、今天,太仓日报的小记者们来到了太仓博物馆,一起来探究古代的太仓历史以及太仓科举考试的秘密。
  • 99、然而这些仅是暴风雨的前奏,19岁那年,满腹经纶的他满怀信心地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续三次名落孙山。
  • 100、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

词语解释

科举[ kē jǔ ]

1.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科举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