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雅言
yán

雅言


拼音 yǎ yán

简拼 YY
五笔 AHYY

词语解释

雅言[ yǎ yán ]

1.正言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earnest advice;


引证解释

1.雅正之言。古时指通语,同方言对称。与“夏”通,“夏”为中国人之称,故“雅言”即中国人之言。’”

《论语·述而》:“《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杨伯峻 注:“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

刘师培 《文章源始》:“言之文者,纯乎雅言者也。”

自注:“仪徵阮氏曰:‘雅言者,犹今官话也。“雅”

2.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諏善道,察纳雅言。”

《北史·魏纪二·太武帝》:“萧何之对,非雅言也。”

3.高雅的言辞

唐 孟郊 《同溧阳宰送孙秀才》诗:“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

清 章学诚 《方志立三书议》:“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与胥吏簿牘,皆不可用;然捨是二者,则无所以为史矣。”

陈毅 《开国小言》诗:“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


国语辞典

1.旧指共通的标准语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2.正言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网络解释

1.雅言

雅言,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后人将古汉语通用的上古音系称为“雅言”。其音系为上古音系,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就出现了“雅言”。而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这一点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四千多年。

“雅”、“夏”古代互通的佐证很多:《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尤其《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这些与“楚”、“越”相对的“雅”、“夏”泛指以为中国历代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英语翻译 valued advice

法语翻译 précieux conseils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雅言造句

  • 1、当主管的切忌刚愎自用,才能察纳雅言
  • 2、秦韵汉腔,遂成“雅言”“通话”;舟楫如缕,商行闽粤南洋;承载包涵,迎迓黎民庶士;耕读传家,播衍四海五洲。
  • 3、同一个字,同一句话,可以用雅言、雅音读之,也可以用方言、方音读之。
  • 4、知人善任,察纳雅言
  • 5、因此,采纳雅言首先要有雅量。
  • 6、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7、坦然明白,则雅言者详矣。
  • 8、它直接承传了周朝的雅言
  • 9、此事浙中王子雅言之甚详。
  • 10、雅言努力辟谣,免令长胜声誉受损。
  • 11、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 12、牛顿因为荣誉而变得自大,而中国历代的昏君又何尝不是因为听信谗言和阿谀奉承的话,屏蔽了忠言,最终导致了国家走向灭亡!这些君主,如果能像齐威王那样察纳雅言,分清忠言劝谏和谗言,中国的历史大概会增添几个辉煌的时代。
  • 13、他传承了古贤人的思想使其百姓安居乐业,他采纳雅言令民众避免战乱之苦。
  • 14、成熟的女人举动幽雅言谈举止竹贵,有修养,注重个人礼仪。宽宏大量,通情达理。扮得当大气,按自身的年纪皮肤颜色身型穿衣搭配,不“扮嫩”,不“装老”。
  • 15、众官员七嘴八舌,都是无益之词,孙权自然不会在意,有时候察纳雅言也是过场。
  • 16、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 17、长胜与雅言斗气,竟接受雅言安排。
  • 18、字雅言,自号大梁词隐。
  • 19、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20、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