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方竹
fāngzhú

方竹


拼音 fāng zhú

简拼 FZ

词语解释

方竹[ fāng zhú ]

1.竹之一种。外形微方,高三至八米,直径一至四厘米,质坚。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均有栽培。可供观赏,古人多用以制作手杖


引证解释

1.竹之一种。外形微方,高三至八米,直径一至四厘米,质坚。我国 华东 和 华南 地区均有栽培。可供观赏,古人多用以制作手杖

晋 戴凯之 《续竹谱》:“方竹生岭外,大者如巾筒,小者如界方。”

宋 张淏 《云谷杂记·竹之异品》:“武陵桃源山有方竹,四面平整如削,坚劲可以为杖。”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紫峯与客观方竹。客戏曰:‘世有方竹无方人。’”


网络解释

1.方竹

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和广西等省区。日本也有分布。欧美一些国家有栽培。。

方竹供庭园观赏。竿可作手杖。因质地较脆,故不宜用劈篾编织;笋肉丰味美。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方竹(学名: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Fenzi) Makino)是禾本科、寒竹属呈乔木状。竿直立,高可达8米,节间呈钝圆的四棱形,竿中部以下各节环列短而下弯的刺状气生根;箨鞘纸质或厚纸质,早落性,短于其节间,鞘缘生纤毛,纵肋清晰,小横脉紫色,呈极明显方格状;箨片极小,锥形,叶鞘革质,光滑无毛,鞘口繸毛直立,平滑,叶舌低矮,截形,叶片薄纸质,长椭圆状披针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初被柔毛,苞片较少;假小穗细长,侧生假小穗含小花,小穗轴平滑无毛;颖披针形,外稃纸质,绿色,内稃与外稃近等长;鳞被长卵形;柱头羽毛状。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方竹造句

  • 1、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财鱼等珍贵的河鲜,还有君山名茶、罗汉竹、方竹、实竹、紫竹、斑竹、毛竹等竹类产品,种类亦很繁多。
  • 2、金佛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而方竹是世界上最神奇、最珍贵的竹类品种,其方圆空性的特征暗合佛教禅理。
  •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4、桐梓县作为“黔北门户”,是革命老区、夜郎故地、方竹笋之乡,资源丰富、气候凉爽,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 5、夜郎故地、方竹笋之乡,资源丰富、气候凉爽,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 6、其实,四方竹呈圆角正方形,只有握下去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有明显的方形感。
  • 7、方竹姑娘从自己寻找意中人没有成功的经历中,感到当今中国男子不是感情脆弱,就是憨厚老实;不是白面书生,就是油腔滑调。
  • 8、谁的人生不是在你追我赶?一条路走到头忘记回头看。只是,谁能放慢脚步左顾右盼,看有荼蘼花,还是流星雨。逃离城市的喧哗,寻一方竹寺,品一盏清茶,撷一朵桃花。生命不只是有长度,宽广的人生才不是刹那芳华。
  • 9、走近方竹寺,我第一眼就看见了那几株高大、粗壮、散发着一阵淡淡清香的樱花树。远远望去,那一株株白中带粉的樱花就像一朵朵白云,在微风的吹动下,那一簇簇樱花就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
  • 10、发现对方竹筏上的人每人都拿着一把水枪正在向我们攻击,我这才发现座位底下有一把水枪,赶紧拿起它,灌满水,准备还击。
  • 11、我的家乡有许多特产,比如,方竹笋、银杉、杜娟花……最有名的是又香又嫩的方竹笋,秋天的时候,方竹笋在浓密的竹林里长出又粗又嫩的笋子。
  • 12、在绿色的海洋里,只见翠竹万杆,碧绿滴翠,婷婷向上,其中有节间膨大,形如佛肚的佛肚竹;有刚健挺拔、大方脱俗的方竹;有形体高大、富丽堂皇的黄金间碧竹;还有南天竹、长枝竹、斑竹等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 13、他们说,那一方竹背后,有忍耐与等待。竹笋是可口的,但竹笋想见一缕阳光有多么不易呢?除了漫长的等待,它们要忍受无止境的痛苦,向上的疼痛它们必须要承受住。忍耐与等待,换来了阳光和那一抹绿!
  • 14、有的竹子名叫黄金间碧竹,其中有一种竹子叫四方竹,它茎呈方形,它比其它竹子还要短小。
  • 15、我喜欢方竹寺,喜欢那里云霞般的樱花和摇曳的方竹
  • 16、四方竹比一般的竹矮小,茎呈方形,形态疏密有致清雅飘逸。
  • 17、沿着陡峭的山路,大约走了二三十分钟,方竹寺立刻映入眼帘。黄色的围墙,朱红的大门,青色的屋顶。在群山的环绕下,方竹寺显得更加引人注目。
  • 18、这本书上是我今生最好的回忆!学习这本书的同时,我认识了我的好同桌好朋友崔睿哲。好老师方竹琴。他们带给我的快乐,我今生都难忘!
  • 19、南方竹子颇多,我家房子对面的小山丘上,长了好几片竹林。
  • 20、方竹种子的撒播对于方竹丰产意义重大。
方竹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