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萧散
xiāosàn

萧散


拼音 xiāo sàn

简拼 XS

词语解释

萧散[ xiāo sàn ]

1.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


引证解释

1.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

《西京杂记》卷二:“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2.消散;消释

《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3.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国语辞典

1.闲散

《新唐书·卷一七三·裴度传》:“度野服萧散,与白居易、刘禹锡为文章,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

2.离散冷清

《文选·潘岳·哀永逝文》:“视天日兮苍茫,面邑里兮萧散。”


网络解释

1.萧散

萧散:宋朝曹彦约的诗词

萧散:汉语词汇

2.萧散 (汉语词汇)

萧散,汉语词汇。

拼音:xiāo sàn

释义:1、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2、消散;消释。3、萧条;凄凉。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萧散造句

  • 1、李煜的这两首渔家词虽然还谈不上豪宕,但它较晚唐五代某些词人专写女性题材,徘徊于花间月下,卿卿我我,委婉缠绵,无疑意态萧散,境界开阔。
  • 2、缺少山水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千仞之高、百里之迥的气势;缺少跌宕起伏、云烟明灭的变化;缺少高旷幽深、萧散简远的境界。
  • 3、他为这些前人作品所作的题跋、考证既反映出他的独特鉴定眼力和深邃的学问,同时也折射出他萧散、洒脱的小行书风格。
  • 4、总之,元代诗文追求的雍容平易、萧散高致、淡雅光洁,是理学家外圆内方人格追求的体现:在儒雅闲静的背后,深藏着孤介不倚、凛然难犯的君子之性。
  • 5、所以,陈设中将处处透出一种萧散恬淡的心境,结合明代士大夫宅园内读书藏书、宴游赋诗、啜茗博古、灌园溉蔬的特点,设文人藏书楼、书画斋等。
  • 6、作品笔意从容,结字疏朗,章法萧散,深得晋人神髓,直入“二王”堂奥。
  • 7、总观全图,气势俊迈,风神萧散,有傲然挺立之概。
  • 8、杨坤如自领文武,学张良九里山吹萧散项羽八千子弟兵,于城楼设宴,敲锣打鼓,吹拉弹唱,镇定自若。
  • 9、万壑争流;千仞之高、百里之迥的气势;缺少跌宕起伏、云烟明灭的变化;缺少高旷幽深、萧散简远的境界。
  • 10、其手札小品书风萧散,笔触细腻而跳荡,这反映了他具有随时捕捉艺术美的那份机敏和案牍劳形之余又能回首迟留的那份审美心态。
  • 11、因为看得通脱,心胸旷达,活得也就萧散恬淡。
  • 12、他的画风沉静萧散而富于逸趣,糅文人式的放逸情趣于严静的法度气局,寓哲理性的时代思考于简淡的表现方式,以强烈并新颖的历史意蕴而独树一帜。
  • 13、既具粗犷豪迈之气度,并斩钉截铁之力量;又洋溢着风神各具、天真自然、凝炼古澹、超迈萧散之逸气。
  • 14、幽怀萧散,放棹烟江。
  • 15、兄弟皆妙于金碧山水,以萧散高迈之气见于绢素。
  • 16、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 17、其兼善诗画,几年前曾见一山水团扇,取法古远,萧散简远。
  • 18、萧散林亭晚,倒载欲还家。
  • 19、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
  • 20、其诗不甚修饰,而萧散无俗韵。
萧散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