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八旗制度
zhì

八旗制度



词语解释

八旗制度[ bā qí zhì dù ]

1.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组织基础上,初建黄、红、蓝、白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共为八旗。初建时兼有军事、行政、生产职能。后利用八旗军队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其生产意义渐小。清亡后瓦解


引证解释

1.清 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明 万历 二十九年(1601年), 努尔哈赤 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 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所有满族成员均分别编入某一旗,世代不变。每旗(满语为“固山”)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皇太极 时又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这种生产、行政和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适合当时满族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对满族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这种组织形式的性质起了变化:生产职能逐渐缩小,军事、行政职能日益突出,发展成为单纯的统治人民的工具。 清 亡后,这一制度也随之瓦解


国语辞典

1.为满洲部族民籍与军队相结合的组织。初编三百人为一牛录,设额真一人,后又定户籍、设八旗,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佐之,以各掌其户籍及军政。见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


英语翻译 Eight Banners system, the militar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nchus between c. 1500 and 1911

德语翻译 Acht Banner (S)​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八旗制度造句

  • 1、清代黑龙江汉军旗人的利益争夺反映了八旗制度对汉人的深刻影响。
  • 2、满族的八旗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维系其民族精神、避免汉化的重要制度,而清代历朝皇帝亦力图强固满族本习。
  • 3、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于关外正式建立八旗制度,同年三到六月份山东北直隶旱灾,盗贼蜂起,明神宗下诏赈济收效甚微。
  • 4、八旗是与八旗制度相伴而生的由多民族组成的社会群体,有着300多年的发展历史。
  • 5、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
  • 6、盛京将军辖区的“城”已成为驻防区约定俗成的政区,拥有治所、幅员、边界、行政组织等,驻防制度逐渐演变为带有八旗制度特征的地方行政制度。
  • 7、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
  • 8、这种组织历久不衰,保存至今,与满族八旗制度有直接关系。
  • 9、在中国的清王朝,满州人建立了“八旗”制度,以使自己避免被中国社会同化的目的。
  • 10、用八旗制度造句挺难的,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11、这种组织形式即使不是在满族八旗制度影响下产生的,也是受了八旗制度相当大的影响和规范。
八旗制度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