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志同道合的成语

形容志同道合的成语


1一见如故 [ yī jiàn rú gù ]

解释 故:故人;老朋友。初次相见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彼此一接触就情投意合。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2相见恨晚 [ xiāng jiàn hèn wǎn ]

解释 为见面相识太晚而遗憾。形容与新结交的朋友相处十分投合。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3一丘之貉 [ yī qiū zhī hé ]

解释 丘:土山。貉:一种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类;没有什么差别。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4志同道合 [ zhì tóng dào hé ]

解释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5意气相投 [ yì qì xiāng tóu ]

解释 意气:志趣和性格。志趣和性格彼此十分投合。

出处 元 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三折:“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

6心有灵犀 [ xīn yǒu líng xī ]

解释 灵犀:灵兽犀牛。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出处 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7相知恨晚 [ xiāng zhī hèn wǎn ]

解释 相知:相互了解。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共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8声气相求 [ shēng qì xiāng qiú ]

解释 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9吾谁与归 [ wú shuí yǔ guī ]

解释 我同谁一起相处。指对志同道合者的寻求。

出处 《国语 晋语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10异苔同岑 [ yì tái tóng cén ]

解释 岑:小而高度山。不同的青苔长在同一座山上。比喻朋友志同道合。

出处 晋·郭璞《赠温峤》诗:“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异苔同岑。”

11目击道存 [ mù jī dào cún ]

解释 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田子方》:“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12谊切苔岑 [ yì qiè tái cén ]

解释 切:亲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出处 晋·郭璞《赠温峤》诗:“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异苔同岑。”

13分道扬镳 [ fēn dào yáng biāo ]

解释 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14推心置腹 [ tuī xīn zhì fù ]

解释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诚待人。推:拿出;置:安放。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15异口同声 [ yì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释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16貌合神离 [ mào hé shén lí ]

解释 貌:外表;神:内心。指外表上一致;内心里不一样。形容表面上关系很融洽;而实际上各怀心思。

出处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复,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17情投意合 [ qíng tóu yì hé ]

解释 投:契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

18心领神会 [ xīn lǐng shén huì ]

解释 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领:领会;会:理解。

出处 唐 田颖《游雁荡山记》:“将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禅房,与之辩论心性切实之学,彼已心领神会。”

19心心相印 [ xīn xīn xiāng yìn ]

解释 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心:心思;思想感情;印:合;契合。

出处 唐 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20肝胆相照 [ gān dǎn xiāng zhào ]

解释 形容对人忠诚;用真心相待。肝胆:比喻真诚的心。

出处 宋 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21形影不离 [ xíng yǐng bù lí ]

解释 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二》:“青县农家少妇,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恒相对嬉笑,不避忌人。”

22如影随形 [ rú yǐng suí xíng ]

解释 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

23莫逆之交 [ mò nì zhī jiāo ]

解释 逆:违背;抵触;交:交情;友谊。情意投合;极其要好的朋友。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24格格不入 [ gé gé bù rù ]

解释 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格格:阻碍;隔阂。入:融洽。

出处 清 袁枚《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以前辈之典型,合后来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

25同床异梦 [ tóng chuáng yì mèng ]

解释 睡在一张床上;做着不同的梦。原指夫妻感情不和。比喻同作一件事;各有各的打算。

出处 宋 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 乙巳春书之一》:“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

26步调一致 [ bù diào yī zhì ]

解释 步调:走路时脚步的大小快慢。比喻进行某种活动;采取同一步骤;同一方式。

出处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在这种种方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

27同舟共济 [ tóng zhōu gòng jì ]

解释 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舟:船;济:渡水。

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28真心诚意 [ zhēn xīn chéng yì ]

解释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出处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29臭味相投 [ chòu wèi xiāng tóu ]

解释 坏味道互相投合。比喻有同样坏毛病、恶劣习气的人很合得来。

出处 宋 牟献《木兰花慢》:“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

30寸步不离 [ cùn bù bù lí ]

解释 寸步:极短的距离。一步也不离开。①形容两个人总是在一起;感情很融洽。②指距离很近;不离前后左右。

出处 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

31气味相投 [ qì wèi xiāng tóu ]

解释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出处 宋 葛长庚《水调歌头》:“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32意料之外 [ yì liào zhī wài ]

解释 没有想到的。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33形影相随 [ xíng yǐng xiāng suí ]

解释 像人或物体与其影子那样总是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永不分离。

出处 唐 崔峒《江山书怀》:“登高回首罢,行影自相随。”

34总而言之 [ zǒng ér yán zhī ]

解释 总括起来说(总:总括;归纳)。

出处 《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 孔颖达疏:“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35惺惺相惜 [ xīng xīng xiāng xī ]

解释 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他若是共小生,厮觑定,隔墙儿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36生死之交 [ shēng sǐ zhī jiāo ]

解释 同生共死的交谊。

出处 元 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37不谋而同 [ bù móu ér tóng ]

解释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出处 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38同生共死 [ tóng shēng gòng sǐ ]

解释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出处 《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

39百喙如一 [ bǎi huì rú yī ]

解释 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 清 王夫之《孝烈传》:“唯习闻湘人之言,百喙如一者若此。”

40贵在知心 [ guì zài zhī xīn ]

解释 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

41跬步不离 [ kuǐ bù bù lí ]

解释 跬步:半步,极短的距离。半步也不离开。形容关系亲密。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宝四宝又甚相爱,稍长即跬步不离,小家不知别嫌疑。”

42众口如一 [ zhòng kǒu rú yī ]

解释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43恨相知晚 [ hèn xiāng zhī wǎn ]

解释 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形容新结交而感情深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44云集响应 [ yún jí xiǎng yīng ]

解释 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赞同和支持。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5道合志同 [ dào hé zhì tóng ]

解释 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出处 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46气谊相投 [ qì yì xiāng tóu ]

解释 见“气义相投”。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太史慈……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

47气义相投 [ qì yì xiāng tóu ]

解释 谓志趣、情谊互相投合。

出处 金·王若虚《林下四友赞》:“吾四人者,臭味相似而气义相投也,故不结而合,既合而欢。”

48情深义重 [ qíng shēn yì zhòng ]

解释 指情感深远、恩义厚重。

出处 晋 温峤《重与陶侃书》:“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着于人士之口。”

49心领意会 [ xīn lǐng yì huì ]

解释 见“心领神会”。

出处 邹韬奋《经历》:“他们不许用帝国主义,所以各报遇着这个名词,总是写作‘××主义’,读者看得惯了,也就心领意会。”

50声求气应 [ shēng qiú qì yìng ]

解释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 《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51情趣相得 [ qíng qù xiāng dé ]

解释 情趣:性情志趣。彼此间的性情志趣投合。

出处 《南齐书·孔稚珪传》:“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与外兄张融,情趣相得。”

52同心合意 [ tóng xīn hé yì ]

解释 同“同心一意”。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匡衡传》:“朕嘉与君同心合意,庶几有成。”

53同心一意 [ tóng xīn yī yì ]

解释 心志一致。

出处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54意气相倾 [ yì qì xiāng qīng ]

解释 意气:志趣和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出处 宋·张孝祥《与虞并父书》:“虽声迹差池,藐不相闻,然意气相倾,殆若朝夕与游处者。”

55行合趋同 [ xíng hé qū tóng ]

解释 行为志趣相同。

出处 《淮南子·说山训》:“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56声应气求 [ shēng yìng qì qiú ]

解释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 《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57求其友声 [ qiú qí yǒu shēng ]

解释 朋友以意气相投而结交,如昆虫以同声而相应。

出处 《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58闭门合辙 [ bì kǒu hé shé ]

解释 犹言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比喻互相投合。

出处 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八:“山谷云:东坡墨戏,水活石润,与予草书三昧,所谓闭门合辙。”

59天涯若比邻 [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

解释 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情谊。

出处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