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致知的意思 致知造句 40字左右

致知造句40字左右


  • 1、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
  • 2、当我们祈求精神世界的护持时,只要诚心够一定有求必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要真正认识贾宝玉这样的人,需要多读书识事,并且加上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方可。
  • 4、知更鸟数量不多,但蚊类似乎觉得它的血液最为可口,因此导致知更鸟成为了西尼罗病毒的“超级传播者”。
  • 5、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东鳞西爪,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
  • 6、格物致知虽是为学的基础,但对理学家来说,它的意义实际上在于为诚意正心提供手段和前提。
  • 7、近者召用名儒,发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学,有好议论者,乃从而诋訾讪笑之,陛下一惑其言,即有厌弃儒学之意。
  • 8、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
  • 9、如果你为文而来,朱子文化城带你体验朱子文化的深厚底蕴,耳濡目染的熏陶格物致知的理学。
  • 10、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矛盾,并主张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 11、先秦时朞,已存在知行之辩,主要源于哲人思者对人们的致知过程和践行过程的思考和反思。
  • 12、但知识产权庭分散在各地法院,在中国地方差异仍然悬殊的当下,容易导致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尽一致。
  • 13、柳致知又试了劈、钻、炮、横四行拳术,都能做到拳出有声,表明在最后瞬间,拳速已突破了声障,空气才发出暴鸣声。
  • 14、但她没有致知格物之功,“略见些风波就改了样子”,贾母说她,“若这样没见识,也就是小气了”。
  • 15、他认为佛法主张的佛法不离世间,巧把尘劳作佛事的思想,可以理解为做人要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 16、六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提供了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素材与智慧,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与教训。
  • 17、致知楼前的两颗榆树,鲜亮的新绿缀满枝头,显示出了它的勃勃生机,一扫冬天死气沉沉的迟暮。
  • 18、你有到过,格物致知337吗?那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地方,那里,是供你充分展示自己的地方。
  • 19、即使我们如今成了科普化社会,要推导经典科学理论,演绎新的知识构成,不潜心研究,静思致知,仍是徒劳无获。
  • 20、格物致知。我无法像王守仁那样看得如此透彻。我只觉得,灯光,人,有着重重叠叠纠缠不清,交织在一起的影子。
  • 21、这搓麻绳有什么用都不知道,你小子还好意思夸你自己见多识广?还好意思说什么格物致知,成器利用?
  • 22、以口述而代代相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总会出现记忆的偏差,导致知识的不完整。
  • 23、格物致知,是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所阐释的,但是,格物致知在今天发达的21世纪,却有了新的意义。
  • 24、A同学有个同学B,他也很喜欢学习,只是学习方法太死板,只懂得死记硬背,导致知识点容易混淆。
  • 25、从名字上便可看出陶老推奉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说,可见其教育思想也是符合国民思想和国情教育。

词语解释

致知[ zhì zhī ]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致知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