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底稿的意思 底稿造句

底稿造句


10字左右

  • 1、这是这份信件的底稿
  • 2、完了,也没留底稿,白费劲了。
  • 3、王海涵的书画文章多不留底稿
  • 4、你为达目的是坑蒙拐骗不打底稿
  • 5、他为达目的是坑蒙拐骗不打底稿
  • 6、所寄材料恕不退还,请自行留存底稿
  • 7、编辑们为这篇底稿进行了润色。
  • 8、她未留底稿,如今译文无处可寻了。
  • 9、专案审查工作应设置工作底稿
  • 10、那个审计员被要求提供其工作底稿

20字左右

  • 1、原作底稿丢失,现在只好另起炉灶,从头再来。
  • 2、安装图形底稿引用和自动引用帮助文件。
  • 3、况且在尔等折内皆朕随手草写,再无一人知道,亦无底稿
  • 4、离开了誊印社,张涛随手把恐吓信底稿扔掉了。
  • 5、我为了节省时间,直接用彩色铅笔画底稿,并涂上色。
  • 6、青春是一档永远直播的节目,没有彩排和底稿,时刻更新。
  • 7、慢慢地慢慢地木板按着画的底稿一块一块成型了。
  • 8、默读你的底稿,看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再加以删改。
  • 9、所有稿件一概不予发还,请自行留底稿
  • 10、因本刊条件有限,不退稿,敬请见谅,请自留底稿

30字左右

  • 1、每次作文,他都能做到打好底稿,字斟句酌,仔细修改,最后再誊写清楚。
  • 2、根据这种情况,审计师在工作底稿中陈述透过收款的控制是充分的。
  • 3、腹诵七言八句,和血和泪,监视甚严,未留底稿,然刻骨铭心,终生不忘。
  • 4、歌词和曲谱需要同时提交,如果有条件的欢迎随歌曲寄录音制品,请作者自己留底稿
  • 5、因为在支委会上,李常有把来信的底稿亮了相,上面有石头的手印子。
  • 6、以绿色为底稿,飘飘扬扬的紫色小花散在半空中,弥漫出一种淡雅随意的馨香。
  • 7、民间年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
  • 8、因为无底稿而信手刻来,使每一柄桃木剑都成为了与众不同的“孤本”。
  • 9、如何给不同方位的五官定位,如何画动画片的底稿,如何运用拷贝板等等。
  • 10、可是底稿却被米尔的女佣当废纸烧成灰烬了,而卡莱尔又没有一丝底稿

40字左右

  • 1、姚雪垠给宋一平的这封信没有留底稿,时过近20年了,不仅世人不知其详,连姚本人也记忆不全了。
  • 2、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稽查人员要形成专门的工作底稿,全面记录其了解和测试内控制度的过程。
  • 3、画画时,要先用铅笔打底稿底稿的好坏就至关重要,所以,童年时朞的孩子们要打好底子,才会让人生更加精彩。
  • 4、我也是一刻也停不下来,拿着笔赶画稿,学校不可能带着工具过去,就只能用铅笔打底稿,回家了再加工。
  • 5、这么多年来,管老师基本都是即兴创作,作品都寄给了当地文化馆或是新闻单位,自己从不留底稿
  • 6、还没有一个人从20几岁以来从来不打铅笔稿不打底稿,就可以画比墙面还大几倍的画。
  • 7、比赛开始了,我拿起画笔打算在画纸上打底稿,可是,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平时画过的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 8、首先用粉笔画出要装饰的图案底稿,想好纽扣要放置的位置,然后拿纽扣用针线开始缝制。
  • 9、人生,是一个毫无底稿的剧本,下一秒的演出是否是整体中最为高潮迭起的部份,我们无从得知。
  • 10、每一段文字都隐藏一个故事。我很想看到你的底稿,而你根本不会写,你读的书比我多得多,文笔比我好太多。

50字左右

  • 1、其余手答函牍、演说底稿,均辞令得体,言简意赅,文采为久治文书者所不及,作者以诚接物、人情练达之作风跃然纸上。
  • 2、同年8月30日,王静又给中纪委写信,这封手写信用了一两个小时一气呵成,里面还有错别字涂改的印记,没有留底稿就寄出了。
  • 3、林先生表示,每一篇文章都是枪手原创,为了打消客户的后顾之忧,枪手承诺不会公开稿件,交稿后也不会留底稿
  • 4、吃过晚饭,奶奶坐在桌前,戴上老花镜,拿出剪刀,彩纸,不打底稿,也不用刀刻笔描,一会儿功夫,一个栩栩如生的报晓公鸡就剪好了。
  • 5、这时,颜料盒不知被谁撞倒在地上,鲜黄色的颜料一点一点的洒在底稿上,我俩都愣住了,下课铃声响起,我们才惊觉已经吵了一节课。
  • 6、我发言通常都是留底稿的,一方面是防意外损失,另一方面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必要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
  • 7、那时,我们用铅笔打底稿,画好一个歪歪扭扭的作品不对,那时还称不上是作品,应该说是草稿!然后再用勾线笔去勾线,最后才去涂色。
  • 8、我也想剪窗花,于是首先在网上收集了一些窗花的底稿,最终选了一幅喜羊羊,把它打印出来,附在火红火红的窗花纸上,开始我的体验。
  • 9、我拿起笔,在纸上为各种形状的物体打底稿:瓶子、桌子、苹果物体的形状一一出现,我舒了一口气,接下来便是重头戏上色了。
  • 10、由于好奇,我也来到化妆台前,我拿起拍脸的布,在脸涂了一会底稿,又拿起画眉毛的笔挥舞起来,把眉毛画得龙飞风舞。

60字左右

  • 1、作文开始,首先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不能一模一样地照底稿誊写下来,要添加一些自己的调料,还需要多一点的揣摩,这样,写作就不会很难了。
  • 2、我画好了底稿,正要拿出我的彩笔盒上色,才发现我的笔有的没有盖盖子,早干了;有的笔尖折断了,这些彩笔都像一群打了败仗的兵,七歪八扭地躺在笔盒里。
  • 3、出版社催促作家尽快交出小说的底稿,作家为此头痛不已,没有写作的题材,没有切身的感受,没有华丽的词藻,根本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艺小说。
  • 4、以前,我不喜欢写作文,是因为我觉得写作文太麻烦,还要限定的字数,每一次写作文,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构思、打底稿、抄作文,所以我就一点都不喜欢写作文。
  • 5、在画完这个猴子捞月后,剩下的则非常简单了。我又让另一个同学在中间的地方画了一个木桶,再简单勾勒几笔,这个黑板报的底稿就完成了。
  • 6、记得一个夏天的午后,我悄悄地走进了爷爷的画室,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画桌上空白的宣纸发呆,然后铅笔在上面布局,打底稿,反复地修改、调整。
  • 7、以蓝色为底稿,星星点点的荧光点缀着深蓝的太空,孩子们在华丽的飞船中欢欣鼓舞,跳跃着,飞翔着……这幅画充满了梦幻色彩,将我带进温馨的世界。
  • 8、有卖刺绣的阿姨,将画好底稿的白布撑在木架上,穿着翠绿色线的针,游龙般蹿上蹿下,精确地从每一个空中穿过,穿出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牡丹叶。
  • 9、他紧握着刻刀,在用毛笔画好的底稿上轻盈地点刻着,刀尖刺破了纸张,发出了清脆而强有力的明亮的灯光照亮着展馆中的一条街,寂静而又神秘。
  • 10、导游给我们解说完古代徽派建筑的特色后,我们拿出画本开始画画了,我开始把画打上底稿,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颜料,最后一幅水粉画就作好了。

70字左右

  • 1、她擦掉底稿,重新设计,下笔时似有神助,我看着她的侧脸,她的瞳孔只盯着笔尖,纹丝不动,嘴唇微抿,画室如同一个山洞,唯有笔尖的沙沙声在这小小的画室里回旋不止。
  • 2、我坐在花园的长椅上,冬风呼呼地吹过我的碎发,让我有了一丝丝的凉意,我把底稿定好,通过微信设备拍成照片发给杜老师,这个创意很快就被杜老师给同意了。
  • 3、首先,妈妈把布偶熊的身子底稿给画出来。照底稿剪布的时侯,布偶熊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要剪两个。剪好之后,由姥姥把两片相同的布缝起来,并留了一个小口口以方便填棉花。

80字左右

  • 1、感觉早训练的时间好短啊,有时真得希望自己能呆在那儿一整天!一天、两天、三天画、再画、再改画好了底稿、再勾线、然后上色、最后涂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费了一个月多的时间好不容易完成。
  • 2、怎么做?做什么?一人的智慧有限,还是和其他三位被老师叫到的商量一下吧。我小声和三个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做一棵很特别的树。一个同学打底稿,两个同学剪纸,还有一个同学负责贴画。
  • 3、她或许打完了底稿,费力地侧弯下身子,艰难地够到书包,从里面拿出画纸、画笔及颜料。在常人看来是最基本的简单动作,她也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完成。她画的是水粉,调好了颜料后,她开始上底色。
  • 4、每一次作文,我都会用心完成:首先就是构思,接着打下底稿,完后,自己再细细地看看,进行自我修改,然后交给爸爸妈妈,让他们评价评价,进行第二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再誊抄好,交给老师。
  • 5、为生命着色,让我们拿起坚强的画笔,勇敢的创造,在我们人生的底稿上尽情的发挥,尽情的展示,将我们所崇拜的,将我们所信仰的,大胆的描绘出来。让我们为生命着色,着炫丽的色,着灿烂的色,着明亮的色

90字左右

  • 1、我一直小心保存着一张书画比赛的奖状,它对我可有着特殊的意义。三年级的一节美术兴趣课上,老师要我们准备参赛作品,可我却忘了带画笔和颜料。我一边低着头装模作样打底稿,一边小声向旁边的同学求援。
  • 2、只见她很快地画完底稿,左瞅瞅,右瞧瞧,思考了一下,继续用蜡笔涂色:小鸟涂成黄色,哇!就像真的一样;蓝天涂成蓝色,我仿佛看到了悠悠的白云;小草涂成绿色,我马上闻到了青草的香味;蝴蝶涂成粉色,我就像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

100字左右

  • 1、了解清楚后接着接通电源,按下大拇指键加热,放入特制的铁丝,待笔上红灯变蓝灯即可!按住笔上标有1键的按钮就可以操作了,你可以在有底稿的纸上操作,也可以自由操作画你自己喜欢的图案!待胶水凝固后揭下来组装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词语解释

底稿[ dǐ gǎo ]

1.作为原始依据的第一份正式稿

必须查对底稿。

底稿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