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直谏的意思 直谏造句

直谏造句


10字左右

  • 1、犯颜直谏,仗义执言。
  •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 3、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
  • 4、后又因犯颜直谏被贬滴归乡。
  • 5、初,招徕直谏,无所忌讳。
  • 6、他坦坦荡荡,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
  • 7、为官正直,敢于直言直谏
  • 8、将身受杖,石拱辰朝廷直谏
  • 9、李时勉性情刚鲠,敢于犯颜直谏
  • 10、遂去宫中犯颜直谏

20字左右

  • 1、团结需要的是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而不是指鹿为马的赵高。
  • 2、在贞观年间,忠臣遍地,贤良如狗,并且都以犯言直谏为荣。
  • 3、海公更甚,竟敢于批逆鳞,犯颜直谏,向嘉靖递上了着名的奏疏。
  • 4、感公之德,故不敢不犯言直谏,进逆耳忠言。
  • 5、魏征在唐太宗前敢犯颜直谏,面折廷争,遂有贞观之治。
  • 6、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
  • 7、如今,看到他们二人因为秉直谏言落得如此下场。
  • 8、郭贽敢于直谏,曾表示:我受皇上非常之恩,誓以愚直报答皇上。
  • 9、当时酷吏横行,人人自危,他却敢于挺身而出,犯颜直谏
  • 10、寇准得知情况后,力挽狂澜,遂去宫中犯颜直谏

30字左右

  • 1、沈默终于服气了,他向来认为士大夫的犯言直谏中,隐藏着沽名钓誉的私人目的。
  • 2、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
  • 3、大夫直谏犯非刑,剜目伤心不忍听;不是真君施妙术,焉能两眼察天庭?
  • 4、二年正月壬午,以关内旱,求直谏,停不急之务,宽系囚,祠名山大川,葬暴骸。
  • 5、后杨彪先后任司空、司徒之职,董卓欲迁都长安,杨彪犯言直谏,力陈不可。
  • 6、与前代相比,群体性的直谏、强谏成为明代官员进谏的显着特点。
  • 7、但他依旧秉性不改,宪宗皇帝花巨资迎接佛骨,韩愈犯颜上书直谏,竭力反对。
  • 8、648年,宰相房玄龄临终时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于犯颜直谏了。
  • 9、他的一位有名谏臣魏征,因其敢于犯言直谏,直言无隐而深受太宗重用。
  • 10、唐太宗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

40字左右

  • 1、无论是舜帝的虚怀若谷,还是禹的尽职尽责,皋陶的犯言直谏,恐怕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少之又少了。
  • 2、唐太宗李世民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下,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
  • 3、碰到朝政窳败,贪赃枉法之人,要有拍案而起犯颜直谏的勇气,这不仅是责任,也是道义,否则,就会令天下人耻笑。
  • 4、彭德怀是党内高级干部中第一个犯颜直谏,站出来说真话的人;他没有倒在枪炮下,却倒在一封谏书前。
  • 5、当时任相的张九龄为人正直,学问渊博,与裴耀卿敢于直谏,在许多事情上与唐明皇据理力争。
  • 6、再者,士子既为国朝根基,朝政有失自然要犯言直谏,此乃我辈份内之事,不是什么‘瞎闹腾’!
  • 7、今后朝中若是有什么不平之事,理当坦言直谏,不可钳口结舌,如果是这样的话,便并非人臣爱国之心了。
  • 8、先秦时的思想家并不崇尚犯言直谏,而是崇尚温和委婉的讽谏,晏子、邹忌、孟子等均是讽谏的典型。
  • 9、臣子直谏君王,君王第一印象便是不耐烦并认为这是揭自己短、对自己不忠而不愿接受。
  • 10、因为邹忌的自我反思,敢于直谏,因为齐威王的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后来强大的齐国。

50字左右

  • 1、所以曹操部下的谋士大多是敢于犯言直谏的人,这并不是说他们为人多么的刚正耿直,而是曹操这家伙对谋士脾气太好了。
  • 2、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 3、师友的惨死让燕钦融悲痛万分,也让他坚定了要面圣直谏的决心,不能武死战沙场,也该为君父社稷,文死谏!虽死犹荣,虽死无憾!
  • 4、李蒙,你身为直谏大夫,因何不谏,眼见着君主为小人所逞,为何不说,你这伪君子、小人,枉负先帝这般器重与你,你与那些奸党何异?
  • 5、面对这种国是日非的形势,顾宪成初入仁途,就不顾自己位微言轻,上书直谏,主张举用人才,评论时政得失,无所隐避。
  • 6、具备了这一条,论证人员可以犯颜直谏,陈述利害,丁是丁,卯是卯;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的领导者,则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 7、当裴矩在太宗李世民手下干活时,又仿佛像是突然间服了牦牛壮骨粉,头颈一下子硬了起来,好几次犯颜直谏,典型的诤臣模样。
  • 8、汉恒帝时朞便担任过太尉,后来因为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这一点令刘宏很是欣赏,但是这些都不是刘宏看重他的原因。
  • 9、屈原为楚国昌盛而冒死直谏,却始终不为楚王接纳,最终只能为国家的覆没而投江自尽、含恨而终;司马迁为李陵说真话,却反遭腐刑。
  • 10、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晚年也反省自己晚年生活过度奢侈糜烂的错误。

60字左右

  • 1、诤言直谏型“愤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退荣辱完全以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为皈依,丝毫没有个人私利的考量。
  • 2、比干明知纣王强暴,直谏有杀身之祸,仍旧强谏,以“杀身成仁”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坚守;司马迁受腐刑以免死,忍受耻辱,为的是成古今之辩、万世之言。
  • 3、或者说他是一个铁面御史,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完全为了大明的天下,一心想做一个比干那样直谏而死的大忠臣,千古留芳,杨振倒宁愿相信他是后者。
  • 4、这张玄素是个出了名的直谏之臣,凡事只要稍不合时理便犯颜直谏,这太子本就是个听不得逆耳忠言的主子,整天听那张玄素絮絮叨叨的,早便不耐烦。
  • 5、今日朕就告诉你们,朕立意开创大清万世之基业,效仿圣祖为一代令主,顺朕此心,犯言直谏由尔,痛批龙鳞由尔,逆朕此志,则三尺之冰正为汝等所设。
  • 6、少年时朞他自幼贫苦却勤奋好学,青年时朞他仕途碰壁却百折不挠,中年时朞他直谏君主却屡次被贬,老年时朞他被贬潮州却为民除害。
  • 7、人需要不断回忆。忆你,下笔又提断肠句;忆你,为谏太宗写下十思疏。当南飞大雁传来深深哀鸣,千年如梦境,太宗功成而德衰,纵情以傲物,独君知无不言,敢于直谏
  • 8、李白目光犀利,笔下惊魂,豪情激荡,他不畏强暴、敢于直谏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在我成长的路上,是李白用他激昂的文字牵着我的手,告诉我不畏权贵、坦直率真。
  • 9、唐太宗对魏征宽容,魏征因此敢于直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唐局面;蔺相如对廉颇的况荣,廉颇负荆请罪早就了‘将相和’的一段佳话。
  • 10、你对唐太宗的忠诚和告诫,体现了你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表现出你是个杰出的谏臣,你的胆识和智慧。体现了你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的直谏品格。

70字左右

  • 1、针对奸佞小人的胡作非为,杨震多次犯颜直谏,终于招致陷害,被贬出国都洛阳的杨震,深恨不能清君之侧,觉得无颜苟活于世,就在回灵宝老家的途中饮毒酒自尽。
  • 2、司马迁也是如此,面对昏庸腐败的朝廷直谏自己的观点,无论是皇上龙颜大怒,还是罢官免职,甚至遭受酷刑他都无怨无悔,带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 3、做人,要在估计中保有铮铮铁骨和博大的胸襟。张九龄是唐玄宗时代卓有名誉的宰相,敢于直谏,后受权臣排挤而被贬。但他不怨天尤人,保持博大的胸襟,令人敬仰。
  • 4、我眷恋这片长满江蓠与辟芷的土地,一如夕阳留恋它曾温暖过的一草一木。我的忠言直谏仅仅是出于一个臣民的责任,为什么把自己的情怀与众人的权利都给剥夺了呢?
  • 5、更好笑的是唐玄宗,这位伴随着开元盛世的君王,他的前半生重用敢于直谏的姚崇、宋景、张九龄,后半生却倚重杨国忠、李林甫、高力士,好端端一个大唐帝国在他的手中走向败落。
  • 6、据说魏军攻城之际,刘瞻直谏其父刘禅要和魏军背水决一死战,而最终刘禅是弃城投降,刘瞻奋战之后自决而亡,这也是他和刘备归于正堂的原因吧,而不是他的父亲刘禅。
  • 7、这个诤臣说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而裴矩的本事就在于,他向唐太宗直谏就能为其所接受,切中时弊,一语中的,并不光是脸红脖子粗就能做到的,这是要有胆有识有才的。
  • 8、就说南宋那位左丞相兼枢密使吴潜吧,他为官40余年,敢于直言,对朝中大大小小的奸佞人物总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打击,即使对皇上的过失,也敢正言直谏
  • 9、若不是你那颗倔强的心,你不会睁开那已疲惫的双眼;若不是你那明亮的眼,你不会洞悉那世间的火热;若不是你那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大义,你不会这样直谏君王。
  • 10、有了责任,大禹才会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有了责任,诸葛亮才会在刘备死后依旧辅佐刘禅;因为有了责任,唐太宗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接受魏征毫不留情的直谏

80字左右

  • 1、古有魏征敢直谏,不阿谀奉承,才有了为创下开元盛世奠基的李世民,才有了繁花似锦的贞观之治。殊不知魏征每次进谏都是带着赴死的决心,他不吝言辞,当面指出唐太宗之过,不隐不藏,终成李世民心腹。

90字左右

  • 1、在有生之年,他为了保一位将军的性命,据法力争、犯颜直谏;为了还朝廷一片好风气,他刚正不阿地严惩了罪臣王立本;为了解救无辜百姓,他明察善断为百姓伸冤……狄仁杰身居要职,以民为优,这是大唐之福,是黎民百姓之福。

词语解释

直谏[ zhí jiàn ]

1.耿直劝谏

直谏之士几许?

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直谏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