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以貌取人的意思 以貌取人造句 100字左右

以貌取人造句100字左右


  • 1、斯内普留给我们的印象是那样的不好,但他却一次次游走在死亡的边缘,拯救了巫师的生命,却从来得不到感谢,而是一次次的被指责,怀疑,误解,哪怕背负这这么一个沉重的包袱,以貌取人是最大的错误,常常因为这个原因,为我们树立了多少敌人。
  • 2、每天起早贪黑,有时还不分昼夜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竟然换来的是这种嘲讽的眼神难道,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从外貌方面而不是心灵方面?当你在见到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的第一眼所做出的一切举动,就能反应,你是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
  • 3、我不想再听了,我也不敢再听了,我跑了出去,我恨我自己,为什么当初一开始没有发现她是一个好女孩,为什么当初一开始要鄙视她,为什么当我们成为朋友时她又离开?我泪流满面,我当初的以貌取人让我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的回忆。
  • 4、以貌取人的男人不好。想想即便你们在一起了会幸福嘛。男的比女的老的慢。等到你老了。你觉得一个以貌取人的男人还会爱你嘛。答案是不会。说真的网恋不可靠。因为你并不了解他。我劝你还是早着放弃吧。省着以后后悔莫及。到最后失人失心。如果你当我是朋友。用朋友的语句劝你。你值得更好的人。不应该在种人身上浪费时间。
  • 5、可是,这也不能怪我呀!要怪就怪您自己呀,谁让您把墨水不小心打泼了呢?再说俗话说得好,"不能以貌取人",我们书也是一样的,小主人,您也不能以貌取"书"呀!别看我外表丑陋,可我的身体里却藏着巨大的宝藏,藏着您每节课的认真听讲的心血呀。
  • 6、我想,不只是茉莉花,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外表再漂亮,再吸引人,他的心灵不美,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所以,这句话让我懂得了不能以貌取人,世界上有两种美丽,一种是外表美丽,另一种就是心灵美,漂亮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 7、我穿着一件深红色的大衣,脸上长了许多雀斑,别看我长得不怎么好看,表面坑坑洼洼的,但你可不要以貌取人,只要你轻轻剥开我的外皮,就会露出一颗颗白里透红、亮晶晶、珍珠似的果粒,取下一颗丢进嘴里,轻轻一嚼,酸酸甜甜的,果汁四溢。
  • 8、以貌取人,绝对科学。性格写在嘴唇上,幸福露在眼角。理性感性寄托在声线上,真诚虚伪映在瞳孔里。站立姿势可以看到才华,步态可以看到自我认知。表情中有近来的心情,眉宇间是过去的岁月。衣着美观,发型表个性。专业看手,修养看脚。穷人会从全身散发出来。
  • 9、我们可以不要以貌取人吗,或许因为你的一句贬低他外貌的话,他就会失去所有的自信,变得颓废,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他原本就因为自己的外貌而忧虑,再加上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轻而易举的打破了他内心深处的玻璃心,要知道,一颗心碎了,是不容易修复的。
  • 10、答案是显然的,有谁会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西施抛下反而与矫情做作的东施交好?那么,若你是麻雀,你是让翠鸟上坐还是将鹰奉为上宾?可能有人会说麻雀以貌取人,仅因为翠鸟衣着鲜丽而鹰灰头土脸就轻易决定坐次,不知道鹰才是满腹才华的强者。
  • 11、其次被简爱的善良而感动,在生活中,有许多人以貌取人:看到路边上缝头垢面的乞讨者就视而不见,当作空气看待;有些爱慕虚荣的妇人总是和别人比身份地位,目中无人;世界各地还存在着许多种族歧视,美国至今还对黑人有歧视感,瞧不起人黑人。
  • 12、我从中绿萝这件事情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不可以貌取人,一定要在别人的相处过程中,明白此人的实力,就像我们家的绿萝一样,能够从不起眼的植物,长成一盆绿油油的植物真的是一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 13、商人与逻辑学家经历告诉人们,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真正的价值其实是藏在了看起来象是废铁的表面背后。仅看物品如此,我们看一个人也是不能仅仅就从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遥知马力,日久才能见人心,以貌取人的做法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 14、以貌取人源自春秋时朞。孔子的学生子由做武城帝宰,把武城治理得极好,百姓称赞,市井繁荣。孔子闻知,十分高兴。有一天,孔子亲自来到武城,问道:由啊,你用什么办法把武城整治得这样好呢?孔子由回答说:我都是按老师的教诲,以礼治城。孔子又问:是否还有贤能的人在给你帮忙呢?子由答:有,就是子羽,许多治城的办法都是他告诉我的。孔子一听,吃了一惊,原来,子羽也曾向孔子求教,因他相貌丑陋,被孔子拒之门外。后来,子羽就自修孔子的思想学说,成就很大,因他也是武城人,所以经常为子由出谋划策。此时的孔子真是后悔不迭,连声叹道:我错了,我错了,我以貌取人,失去了像子羽这样贤能的人,实在可惜呀!

词语解释

以貌取人[ yǐ mào qǔ rén ]

1.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才能

以貌取人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