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病榻的意思 病榻造句 90字左右

病榻造句90字左右


  • 1、那时我不到三岁,许多事情都不记得,但后来不止一次从亲人的口中得知,病榻上的他仍惦记着逗我笑,唠叨着什么时候能再给我讲故事!后来,他离开了一生为之辛劳的工作,离开了他喜爱的藤椅,离开了他钟爱的茉莉花和他的茶。
  • 2、最先触动我的是,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困卧病榻的艰难环境下,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完成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任务:一方面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
  • 3、16年前,正值花样年华的江敏被查出恶性神经母细胞瘤,病榻之上,看到家人的努力和坚定,她通过折千纸鹤转移疼痛的折磨,她的乐观也感动着身边的人,许多素不相识的热心市民纷纷向他们一家伸出援手。
  • 4、看看那么多的空巢老人,怎样眼巴巴地望着儿女回来看一眼,怎样在拎不动桶喝不到水的时候朞盼着儿女的照顾,怎样在病榻前等待着儿女的一句关心,只要一点点,哪怕当初照顾儿女时的百分之一那么多,都好难。
  • 5、在杭州六合寺,这半年时光里,身边有断了臂的武松陪着,守着好友鲁智深的骨灰,望着西湖的烟波浩渺,听着钱塘江的潮起潮落,日复一日卧在病榻上,回忆在东京与妻子一起的时光,在回忆中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碎的世界。
  • 6、那年的秋天来得格外晚,又是一年风起时,重病的爷爷溘然长逝,病榻前,始终紧握着爷爷那尚有余温的大手的奶奶,一语不发,没有哭泣,看不出伤悲,当家人都万分担心之际,只有我知道,奶奶的痛早已被爷爷毕生的爱给包容了。
  • 7、日日的查房都能让我都能看到在病榻上的与病魔积极作斗争的患者,他们在家属的陪伴下,积极的配合治疗,若是病情的好转则会放出从心底里的高兴,若是病情的恶化,也只是小小的蹙眉,过一会又会更朞待新的希望。
  • 8、现在已经是冬天了,但这俩父子身上穿的还是单薄的夏天衣服,海子现在已经快5岁了,在孩子的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寒风不停地挂刮着,仿佛要将这片大地都要卷起来似的,母亲在病榻上嘱咐一定要将孩子照顾好。
  • 9、是否每个接近死亡的人,都会把有机会回忆过去的林林总总当做上天赐予的福祉?我时常看见躺在病榻上发着呆的奶奶,眼中闪烁的分明是幸福的光亮,那些在脑海中忽闪而过的人和事,是否就是自己存在过的证明?
  • 10、斯考比觉得生命好像长得没有限度。对一个人的考验难道不能缩短些时间吗?难道不能在七岁的时候就第一次犯下不可赦的罪,十岁为了爱与恨就陷入毁灭的境地,十五岁躺在病榻上做临终的忏悔、赎罪吗?
  • 11、李不禁想起亡国之前金陵宫中的一幕幕,龙涎香袅袅腾升,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低风,想起赵军三千铁骑踏碎秦淮灯影的歌舞升平烟柳繁华;想起垂危的小周后病榻前细若游丝的遗言……雕栏玉窃犹在,只是朱颜改。
  • 12、1898年,病榻上的光绪帝扶床而立,在他眼前,一轮夕日在遥远的地平线沉沉落去,最后一缕夕阳的光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洒在这没落的帝王之都,他再一次扶手叹息,忽来一阵更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最后一点的思想。
  • 13、三十几年前,在文化大革命刚平定的日子里,外婆为了家中五个儿女和躺在病榻上的外公,在路边的幼儿园门口的空地上,用破帐篷和木板,搭起简陋的衣摊,开始了服装生意。为这个家,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她的那片天。
  • 14、我还想到汉武帝时朞有个十分喜爱的妃子李美人,她是在一个宴会上,由李延年用一首佳人曲让她博得了皇帝的关注,从此开始了后宫受宠的生活,但好景不长,李美人产后得病缠绵于病榻,日渐憔悴,始终不肯让皇帝看见她的病容。
  • 15、耳朵失聪了的贝多芬坚持着用信念谱写了生命的颂歌,梦想在他敲着键盘的双手间开了花;身患绝症的丛飞用信心演唱,梦想在他被泪水浸湿了的双眸里闪着光,躺在病榻上却还心系远方没钱上学的孩子的他,是多么的善良!
  • 16、史铁生是家喻户晓的作家,在风华正茂的年龄,由于疾病失去了双腿。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的、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他有时也很懊恼,但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后成为了中国着名的作家。
  • 17、突然,我想起了一些画面:顶着暴雨,妈妈赶到乡下,为了不让太婆失望;逢年过节,妈妈亲自为太婆穿上新衣,太婆乐得合不拢嘴;在太婆的病榻前,妈妈小心翼翼的一口一口喂饭,那温暖的神情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想到这,我心生感动。
  • 18、倘若没了健康,就算有金山银山又如何,再也享受不了,只有病榻上的忧伤,倘若没有了健康,再大的名利又有什么意义,活着,健康最重要,倘若没了健康,生活再美好对于你来说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曾经付出的一切都是白费的!

词语解释

病榻[ bìng tà ]

1.病床

病榻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