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土房的意思 土房造句 70字左右

土房造句70字左右


  • 1、十二生肖马年来,今非昔比富康泰。马去马来又一轮,人人都把宝马开。小院土房已不再,高楼大厦小碟菜。富裕生活阳光灿,国泰民安耀马崴。祝你马年欢心笑,招财进宝幸福耀!
  • 2、在我的记忆里,老外祖母和别家合住在一个院子里,是靠西的一间土房,很矮。进屋、门后靠东墙支着一口锅,烟熏火燎,墙壁黑黑的,光线显得更暗,靠北墙是支起的床……
  • 3、照片的背景是一个带瓦的小土房,墙面脏且有些脱落,门口放着几坛自家腌的泡菜,就是这么一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照片,而对于奶奶来说,是记录了美好回忆的照片。
  • 4、哇一排排大楼映入我的眼帘,一排排大楼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我们村的泥土房也变成了一幢幢别墅,地上的泥土石子路,也变成了传达带,只要你一上去,它自己会送你想去的地方。
  • 5、雷锋叔叔到焦化矿山工地时,住在破旧的土房里,食堂是临时搭建的大席棚,厨房是露天灶,每天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山路,吃水和用水都要到离工地两里多远的河里去挑。
  • 6、从原先的小土房、小砖房到现在的楼房;从原先的土路到现在的柏油马路;从原先的线式电话到现在的智能手机;从原先低质量的生活水平到现在人人富足的小康社会。
  • 7、当初那青一色的衣袍,早已变为时尚、前卫的短装;当初的野菜、稀粥,如今是鸡鸭鱼肉天天有;当初的茅舍土房,现今都变为高楼大厦;甚至连外出用的交通工具也代代更新,不断升级。
  • 8、就拿我的家乡会泽县驾车乡一个小山村来说吧,以前家家都是泥巴房子,最好的也就是红砖房,现在家家都盖上钢筋混泥土房子,住进了小别墅,很开心我家也住进了新房子。
  • 9、现在,家乡完全变样了。每个村子里都修了水泥路,大多数土房都变成了平房或两三层楼房,房顶还安装了太阳能,家用电器几乎齐全,还有好几家都买上了小汽车呢!
  • 10、姥姥家同样住的也是土房,本就不大的小院里有一大半都种着一些各种果树和蔬菜,有西红柿、黄瓜、豌豆角、大葱、杏这些自家种的蔬果没有使用一点化肥,非常健康。
  • 11、他们已经十几天没有喝过一滴水了,在他们快要放弃找水源的时候,不远处有一间破旧不堪的土房,房子上都是一团又一团的枯草,几位旅行者有气无力的敲了敲门。
  • 12、生肖虎年来,今非昔比富康泰。虎去虎来又一轮,人人都把宝虎开。小院土房已不再,高楼大厦小碟菜。富裕生活阳光灿,国泰民安耀虎崴崴。祝你虎年欢心笑,招财进宝幸福耀!
  • 13、舱门瞬间打开,外面的空气涌了进来,仿佛带有泥土的味道。我缓缓走下机舱,惊呆了,故乡变了。曾经的泥土房早已变成了高楼大厦,那些稀泥地已不再坑坑洼洼,而是平坦的水泥地。
  • 14、环境描写上突出了边远农村建设的失败,破旧的土房,不堪入目的家具。以同学们不洗手就吃饭,家长更是教导孩子们错误的理念,足以表现出边远地区人民文化水平的落后与浅显。
  • 15、家乡的一切都变了。以前,家家都住在一个房檐很低的土房子里,前面有一棵树,桌椅摆在树下面,经常在那儿吃饭,屋后有几块地,里面种着稻子,土豆,几只鸡在地里跑来跑去。
  • 16、下山时我才发觉天阴了,但没有下雨的意思,我们下到了从前父亲住的土房子,现在已经塌了,只剩砖块瓦砾,但就在这砖块瓦砾之中,生长出青苔和小草,生命的气息开始在这里萌发。
  • 17、下面这个题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 18、我看到第一张图片上有位一个山区的小朋友站在破旧的校舍前,他穿的鞋都破得不成样子了;第二张图片上展现的是一排泥土房,房子上刷了一排字:送孩子上学是父母应尽的义务。
  • 19、从我记事起,您就出现了。您住在三间土房子里,墙上的弹孔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你和战士们躲藏在这里,战斗胜利了,却留下了敌人的弹孔。
  • 20、小镇由原本的一栋栋土房子,在人们的劳动下逐渐变成了一栋栋水泥房,小镇的人们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他们不再愁吃愁穿,但他们没有忘记最淳朴的精神本质。
  • 21、回想从前泥泞的小道、漆黑的山村、破烂的土房,目睹着如今这笔直的水泥路、温暖的灯光、气派的小楼,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着实令人兴奋,让人忍不住如蝴蝶一般尽展婀娜的舞姿。
  • 22、我的家虽然是一座不起眼的土房子,但是它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我家一共有五间房子,一间厨房、一间客厅、我的卧室、爷爷的房间、还有爸爸、妈妈的房间,这就是我家。
  • 23、2009年我和妹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变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泥土房都变成了高楼,母校也发生了变化,重修了学校,我照着旧时的记忆寻找儿时的踪迹。
  • 24、几栋用砖头搭成的图房子,土房子旁边还有一座小桥,小桥旁边的桂花树下有一个秋千,这就是外婆的家了。虽然外婆家没有空调、手机和网络,但那儿有桂花树、蟋蟀和小鸟。
  • 25、以前人们住的都是茅草房,土房子,而且都特别小,屋内基本也没什么装饰。现在人们都住在宽敞的平房、楼房里,还有一部分人住在自家的别墅里,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 26、我们安全地降落在一座小山上,我睁开双眼,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展现在我面前,低矮破旧的土房,荒烟蔓草的院落,寂寞的辘轳井,孤单的篱笆墙,顿时让我目瞪口呆。
  • 27、经过改革拆迁之后,一间间矮小潮湿的土房子被拆除了,一座座高楼大厦紧接着拔地而起,新建造的房子采光极好,而且房屋也装上了暖气,即使是冬天也感觉温暖。
  • 28、历史的车轮滑过,带走了低矮破旧的小土房,筑起了崭新的高楼大厦;历史的梭子穿过,带走了泥泞的小路,修出了平滑的公路;历史的翅膀飞过,带走了贫穷,迎来了希望。
  • 29、不一会儿到了姥姥家门口,眼前的景象令我目瞪口呆,昔日破旧的两间土房子,而如今立在我面前的是两栋白白亮亮的小洋房,我简直无法相信,这变化实在是大呀!
  • 30、听母亲这么一说,我一看四周,原来的土房砖、砂石路全都变成了高楼和大马路了。旁边不仅有公园,还有二十多层的多功能科技建筑群,既可以购物,又可以休闲呢!啊!,呈现出动人的风貌。
  • 31、现在科技飞速发展,从原来的小土房成了高楼大厦,从刚开始的穷苦生活成了衣食无忧。以前的小女孩和小男孩已经成了爸爸妈妈,可就在这个长假,我也体验了父母的辛苦。
  • 32、泥土房,承载的是无处安放的缕缕乡愁,在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眼里,它并不象征贫穷、没落,而意味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如手如足的兄弟之情,人情味浓的乡里乡情。
  • 33、那时候,人们,都住的是土房,并没有什么砖瓦房。谁的都是土炕,铺盖的也是打过补丁的。每天大家都在天不亮就起床,生火做饭,上不起学的孩子都在放羊。或出去,干农活。
  • 34、在改革开放前,乡下农民们都住着摇摇欲坠的土房子,他们都怕哪一天来一场大暴雨这破旧不堪的房子便倒塌了,可如今,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农民们都住上了用水泥、钢筋筑成的房子。
  • 35、到了家乡后,我都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这里全都是高楼大厦,即使原来的小卖部也变成了现在的大商场,就是原来很穷的土房也盖成了大别墅。
  • 36、透过土房里破旧的纸窗望去,天空蔚蓝,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大片的红高粱,金黄的麦子,颗粒饱满的玉米,这些让人感到踏实的景象在红军发挥的作用下愈来愈平常了。
  • 37、十二生肖猪年来,今非昔比富康泰。马去马来又一轮,人人都把宝马开。小院土房已不再,高楼大厦小碟菜。富裕生活阳光灿,国泰民安耀马崴。祝你猪年欢心笑,招财进宝幸福耀!
  • 38、那是家家都居住土房子,矮矮的,色彩单调,家家都用柴烧火做饭,家禽的粪便遍地都是,只要你一不小心就会在你的鞋子上留下臭烘烘的污垢,村里只有一条马路,供几辆车出入。
  • 39、但是,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土房子从明朝保存到现在,它曾经历辉煌的过去,老老少少一百多人聚集在这土楼里,有欢笑声,有吵闹声,有哭骂声,有而如今土楼是这么的静寂。
  • 40、因这跟记忆中的房子差别太大了,那时只有一层低矮破旧的土房,我们一家三口来时是挤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小房间过夜,体质瘦弱的我一来就生病,往往住一两天就走了。
  • 41、人们以前居住的低矮土房子,已经消失得不见了踪影,现在满眼看到的是一栋栋整齐的砖瓦房和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高楼大厦,夜晚华灯初放时,相互映衬得格外迷人。
  • 42、校园内全是土房子,只有两件运动器材,一个篮球场,已经破烂不堪了,另一个是乒乓球台,用砖头砌成的,上面是两块木板,那里只有一个办公室,七位老师才四个办公桌。
  • 43、以前学校就只有两排两层楼的土房土房后面的一排一层的破房子,两排两层楼的破土房一排是小学部,一排是初中部,后面的破房子是老师和学生吃住的地方。
  • 44、当然啦祖国在变化,我们农村也愣不住:一间间矮小简陋的土房子转眼间变成了一幢幢小洋楼;一条条泥泞的小路成了宽敞的水泥大道;如今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 45、孩子最朞盼的不是学校里的朗朗读书声,有时他们更喜欢父母教的歪歪扭扭的字;孩子最朞盼的不是在众多土房中的小洋楼,而是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有父母温暖的怀抱!
  • 46、以前人们居住的房子大都是土房,而且又低又矮。看看现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独特的造型,别致的小区,给小城增添了大城市的气息。人们生活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感觉非常幸福。

词语解释

土房[ tǔ fáng ]

1.土地与房屋

2.用土坯或泥土板筑的房子。也叫“土房子”

土房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