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草庐的意思 草庐造句 60字左右

草庐造句60字左右


  • 1、接着我们来到了草庐草庐的位置非常隐蔽,顾名思义,我以为就是用草搭建的一个小茅屋,可当我跨进门槛的那一刻,改变了我这样的想法。
  • 2、看到李白醉酒于船,杜甫长叹于草庐,白居易度晚年之地,陶渊明隐居桃花源我感叹时光的沧桑,社会的变革。一个年代的结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 3、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 4、但为考验刘备的真心,多次退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先生最终被真情诚意打动,决定离开草庐,助刘备一臂之力,并在后世传为佳话。
  • 5、简陋草庐,摇曳的微弱烛光,穿着单薄的长衫,你还在读书,夜里的风格外大,那半截蜡烛几次被点燃。你对这一切早已习惯,数年的寒窗苦读,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 6、臣此次兵出祈山,为业复五铢,镶除奸凶,北定中原,还于旧都,以恢宏先帝遗志,报三顾草庐之恩也。然此次出兵又无功而返,臣夙夜兴叹,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 7、一生坎𡒄守孀孤,那有春风进草庐。蒙难终因勤洗砚。养家无奈再拿锄。如今抱恙儿孙伴,此刻开怀气脉舒。天赐遐龄情不断,齐心定把病魔除。
  • 8、古隆中的三顾堂、草庐亭、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遗迹的,就是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几处了。
  • 9、虽说头上有着透宵的明月,但夜却是极其深沉的,山峦,流水,疏林,草庐,俱是黑苍苍的,如水的月光给它们罩上了一层轻柔的、橘黄色的薄纱,尤显得朦胧渺茫。
  • 10、他被吴王夫差囚在草庐之中,他每天睡在柴草上,隐忍痛苦,他在床头挂一只苦胆,每天吃饭睡觉前都要尝尝胆的苦涩,就这样,在寂寞与绝望中坚持。
  • 11、倚着梅树,草庐早已化为尘霾,你说,当年那不回首的决绝,是为了了无牵挂,为了成全天下的子民。而那一生不离的鹤氅羽扇,是为了不忘山林,成全隐逸的初心。
  • 12、他外出,草庐是他快乐的起点,徜徉幽径,抚苍松,听清泉,饱餐山光水色;他归来,草庐是他幸福的终点,燃起青灯,调素琴,阅黄卷,占尽古风雅韵。
  • 13、他,运筹帷幄,羽扇纶巾,于草庐中静候那个赏识他的君王。三顾茅庐,是刘备的朞待,亦是诸葛亮的朞待。一代贤相,功绩显赫,为后人所敬仰,他的成就来自等待。
  • 14、诸葛亮身处乱世,自幼苦读,在南阳草庐之中博览群书,审时度势,他用刻苦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最终练就了经天纬地之才,走出茅庐之时,便已是巨人姿态。
  • 15、刘备对诸葛亮充分信任,三顾茅庐,与诸葛孔明在草庐中畅谈自己的宏伟蓝图,使诸葛亮无怨无悔的追随自己,帮助自己打下了蜀汉江山。
  • 16、篱笆场内,树影下斑驳的日光摇曳在草庐门外,庐内静悄悄,微微的夏风在草庐的空间里徜徉着,书页在草庐窗户的简陋书桌上,随微风而却动。
  • 17、三国时朞蜀国的建立者刘备也有着这种情怀,刘备他放下了自身的身份地位,三顾草庐于诸葛亮,从而得以三分天下,为其宏图霸业奠定了基础。
  • 18、先帝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 19、小廊连亭,亭高矮不一,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草庐亭,有的是蘑菇亭,有的是华盖亭,有的是碎帘亭……亭的中间有些石桌、石凳,可以供人们闲做、闲聊。
  • 20、他外出,草庐是他快乐的起点,徜徉幽径,抚苍松,听清泉,饱餐山光水色;他归来,草庐是他幸福的终点,燃起青灯,调素琴,诵黄卷,占尽古风雅韵。
  • 21、刘备是英明的,愿意礼贤下士三顾尔于草庐,虽然刘备不及曹操的军事实力,亦没有孙权的天险庇护,但你为他所感动,从此金戈铁马出了那隆中。
  • 22、尚未出山,他的风度已使刘备深深折服:一座草庐之中,一位奇士,畅谈古今,言语之间便指出当今下将来的趋势,为而后的三足鼎立埋下了种子。
  • 23、如果不是那刘备三顾茅庐带来的感动,恐怕孔明还会在他的草庐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哪里会有无妄的早生华发,也亦没有历史上的三分天下。
  • 24、岸边,停泊着几艘农家的渔船,茂盛的大树掩着几间草庐草庐旁的小山岗上,发已花白的爷爷,温柔细致的爸爸妈妈和调皮可爱的小孩子,正在高兴地放着风筝。
  • 25、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

词语解释

草庐[ cǎo lú ]

1.茅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草庐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