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南洋的意思 南洋造句 30字左右

南洋造句30字左右


  • 1、南洋树皮纸是种非织造织物,是通过把树皮挤压成薄皮而制成的。
  • 2、作为六大兵团之一,南洋水师担任的是巴夏王国蓝海防卫事宜。
  • 3、这位南洋大学理学院毕业生,始终对昔日母校同窗情谊念兹在兹。
  • 4、已调雨亭来津面商,约计南洋只有南琛、南瑞、开济,北洋只有扬威、超威小快船五只。
  • 5、景观堤坝也是走覆土建筑路线的,和南洋理工的艺术设计楼是一个概念。
  • 6、那个时朞的南洋水稻可是一年三熟的三季稻,气候温热湿润,产量很高。
  • 7、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媒体追踪揭露的南洋垅最典型抢地违建房。
  • 8、位于石狮宝盖镇的这座墓葬具有南洋风格,当地人称它为“番仔墓”。
  • 9、巡抚、云贵总督、陕甘总督,后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物大臣。
  • 10、华南地区和南洋华人盛传吕祖签文,遇有急难,常于吕祖殿神像前求签问卜,祈求神示。
  • 11、刘坤一是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帮办海军军务,平时惯唱主战高调。
  • 12、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
  • 13、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 14、少年时朞即因家贫而辍学,十八岁,迫于生计,孑然一身,漂洋过海,辗转南洋
  • 15、清晨,太阳公公还没起床,我和妈妈就已收拾好行李,满怀朞待地向南洋农场进发了。
  • 16、在这幽深阴凉的老宅子里,或许正掩藏着一部真正的南洋华侨史。
  • 17、历史上,东埔修建宗祠,曾经带着族谱到台湾以及南洋一带会亲。
  • 18、南洋杉的旁边有木棉树,木棉树的身上有刺,那些刺一碰都很痛。
  • 19、二、查南洋大臣左唯湘兴办洋务实绩可嘉,任劳任怨,特赏升文渊阁大学士,佩金鱼袋。
  • 20、晚清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商品博览会。
  • 21、荣获本年度南洋校友奖的26位得奖人,其相关资料和赞词如下。
  • 22、但我岂肯为了这些无意识的引诱而迷恋到一个十足的南洋人!
  • 23、塔斯马尼亚木材,黄色香木,波状纹理,用于雕刻和船舶制造;有时归入南洋杉属。
  • 24、这列充满南洋风情的豪华列车满足了不少乘客追求往日情怀的梦想。
  • 25、而盛况空前的南洋劝业会场清晰可见,从城北丁家桥向北延伸到三牌楼。
  • 26、顾顺章,宝山县白扬人,原是上海南洋烟草公司制烟厂的一个“拿摩温”。
  • 27、现在,已经有朝鲜、琉球、渤泥国、柔佛、南洋诸国加入了这个共荣圈。
  • 28、此外,在名人植树区内还有异叶南洋杉、海南红豆、榕等各类树种。
  • 29、滨海小民,无所得食,逃至南洋美洲诸地,鬻身为奴,犹被驱迫,丧斧以归。
  • 30、早年在南洋参加优伶界工会,时常周济贫苦艺人和难胞,个人生活则简单朴素。
  • 31、身后萧条,因家财耗尽,诸子无一得高等教育,飘泊南洋群岛为佣工。
  • 32、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在本土举办国际博览会的首次尝试。
  • 33、我们来到南洋广场的王子蛋糕,里面琳琅满目的蛋糕看得我眼花缭乱。
  • 34、陈嘉庚又来到了新加坡,这时孙中山为民族革命来到了陈嘉庚所在的南洋
  • 35、你们一起为中国建立了许多军事工业,还培育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 36、一会儿,我们的大巴到达了南洋小学,同学们都背着书包,陆陆续续进入校园。
  • 37、薛福成等曾指挥炮台和南洋水师的“南瑞”、“南琛”、“开济”各舰,在此处力战法军舰队。
  • 38、时有闽清人黄乃棠在召集乡民在南洋垦荒,林铄听说此事后即上门拜访。
  • 39、沿海、闽粤地区下南洋,山东、河北地区闯关东,山西地区,包括一部分甘肃的走西口。
  • 40、在日本、法国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南洋华侨学生都开展了爱国运动。
  • 41、近年来,由南洋引入台湾,再由台湾改良引进海南省及大陆南部广西、广东等地栽培。
  • 42、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演讲的人只有三个。
  • 43、1500年后,朱棣派遣郑和,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向南洋驶去。
  • 44、在下学朞我们去了南洋学校进行一次研学,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离我们这儿很远。
  • 45、他还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 46、中法战争爆发后,南洋、福建海军遭受重创,只有北洋海军保留实力。
  • 47、伴随着第二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来到了南洋小学进行访问交流。

词语解释

南洋[ nán yáng ]

1.指南洋群岛一带的地方

南洋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