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情态
qíngtài

情态


拼音 qíng tài

简拼 QT
五笔 NGDY

词语解释

情态[ qíng tài ]

1.情状

可鄙可厌的情态。

各具情态。——明·魏学洢《核舟记》

state of affairs;

2.神态

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expression; bearing;

3.人情和态度

道尽世人情态。

human relationship and bearing;

4.娇媚的神态

仙子多情态。

charming bearing;


引证解释

1.犹情状

《韩非子·二柄》:“人主欲见,则羣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陈奇猷 集释:“情态,谓表见於行为之情状。”

《列子·黄帝》:“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

清 陈天华 《警世钟》:“八股以外没有事业,五经以外没有文章,这一种可鄙可厌的情态,极顽极固的説话,也不用怪。”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例言》:“在那些可靠的来源的插图里,意外的可以使我们得见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态。”

2.神态

南朝 齐 萧子良 《言台使表》:“凡此辈使人,既非详慎勤顺,或贪险崎嶇,要求此役,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

《宾退录》卷六引 宋 路德延 《孩儿诗》:“情态任天然,桃红两颊鲜,乍行人共看,初语客多怜。”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诗写雏姬情态易,写雏伶情态难。”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3.人情与态度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只这两句言语,道尽世人情态。”

4.娇媚的神态

唐 孙棨 《北里志·王苏苏》:“洞中仙子多情态,留住刘郎不放归。”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三:“‘跳舞剧’的题目不适于我们今日的生活:情态的诱媚,英雄气概的短少。”


国语辞典

1.情状、形态

《列子·黄帝》:“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

《韩非子·二柄》:“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网络解释

1.情态

情:泛指心理活动,态:泛指肢体活动

情态:是指人的心理与肢体活动的情形。


英语翻译 (linguistics) modal; spirit; mood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情态造句

  • 1、刘邦虚报贺礼坐了上席,毫无自责不安之意,酒席间,意气自若,取笑客人,颐指气使,俨然一副上客主子情态,吕公心中暗暗称奇。
  • 2、政治在飘摇板荡的境况当中,则政治的操作情态极易使人失望,患得患失,夤缘攀附,奔竞倾轧,既成事实。
  • 3、我很不喜欢情态动词。
  • 4、潘氏美文以人的精神情态为着眼点,以人情世态为聚光镜来看取社会、看取人生。
  • 5、心灵的广大遍是性,与一切深密为一体,乃超心思知觉性与精神生活之固定情态和基本。
  • 6、能让你伤心的事情必定对你有一定重要性吧!生气之前想想自己有多大本事!温柔这种情态是恶人作不出来的。
  • 7、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等方面把洛神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
  • 8、俄语情态词活跃于口语和书面语交际中,它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是主观情态意义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
  • 9、钱选的淳古雅丽的传统似乎在明代陈老莲那里得到重续,古雅奇崛的风格不仅是老莲性情的折射,而且那种简古风格绝去清冷而呈现的是世俗的情态
  • 10、她是林家长女林辰碧,巾帼不让须眉,平生难有小儿女情态。唯一一个她会对他说软话的人,已经于二十年前,与她恩断义绝。谦少
  • 11、扼腕叹息: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 12、情态动词与否定词连用可构成否定句。
  • 13、情态动词是一种很重要的词类。
  • 14、如前所述,遇难的几位老挝高官,其“亲华”言行很大程度上是职务行为,或者毋宁说,老挝政要几乎无一例外发出“亲华”声调,是地缘政治情态使然。
  • 15、有很多女孩的爱情通病就是把爱情看得太大了。而其实,茫茫世界中,爱情是小的。男人们为什么通常很难为情所困?因为他们把爱情看得很小。这也许才是最健康的爱情态度。
  • 16、用简清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把事物的情态状貌表现无遗。
  • 17、写出去情态动词理论可能的理论。
  • 18、在活动三里面,王小姐用一些情态动词来作出指示。
  • 19、并在这许多人物的生命情态里,发掘贾宝玉独特的审美眼光与价值取向。
  • 20、龛座正面雕刻的群仙图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八仙、魁星等。
情态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