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潼关
tóngguān

潼关


拼音 tóng guān

简拼 TG

词语解释

潼关[ tóng guān ]

1.关隘名。古称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南,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引证解释

1.关隘名。古称 桃林塞。东汉 时设 潼关,故址在今 陕西省 潼关县 东南,处 陕西、山西、河南 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唐 杜甫 《北征》诗:“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只要明天从潼关附近冲过去,到了河南,官兵就再也包围不住咱们啦。”


国语辞典

1.地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地当黄河之曲,据崤函之固,扼秦、晋、豫三省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网络解释

1.潼关 (地理名词)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英语翻译 Tongguan County in Weinan 渭南, Shaanxi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潼关造句

  • 1、哥舒翰在天宝十五年正月失守潼关,向安禄山投降了,称安为‘陛下’,并甘愿为之招降纳叛。
  • 2、对于潼关附近的形势,他尤其了如指掌。
  • 3、潼关失守后,安禄山还没有到长安,士民就逃入山谷,宫嫔哭着散匿逃亡,将相府第之家委弃的宝货不可计数,不逞之徒成群结队争抢财物,一连几日都抢不完。
  • 4、史绪潼关烽火,千年虎跃龙腾。
  • 5、铁骑尖冷银光寒,潼关虎将神威展。
  • 6、我等梁山军自荆州,入益州,转战千里,尚且奋力厮杀;似将军等昔在汉中、斜谷、长安、潼关之地,被刘备所击,一败再败,丧师辱国。
  • 7、建奴打破潼关之后便直扑南明小朝廷而来,江北四镇原本的几十万大军就这么滚汤泼雪般的消失不见了。
  • 8、吾主万岁,黄巢拥兵号称六十万,锋不可当,潼关只有饥卒万人,据守潼关下。
  • 9、这边潼关外魏军轮番攻了半日,人困马乏。
  • 10、即速前往潼关,知会过高千岁,通知各路藩王,以图早日杀回汴京,诛奸正位,方为胜算。
  • 11、旧函谷关、新函谷关和潼关,是崤函古道上先后兴替的三座雄关。
  • 12、此时,李家钰率36集团军沿黄河防守,西起接近潼关的河南省灵宝县闵乡、东至渑池,防线长约百余公里,集团军总司令部驻陕县五源村。
  • 13、大敌当前,潼关却冤气冲天,大将未死敌手,这是历史上最可悲最可叹的地方。
  • 14、去,潼关,你说什么昏话,臻秦少主有天人庇佑自然福大命大!
  • 15、近十多年来,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和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减少,渭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萎缩,出现了“小流量,高水位,大灾害”的局面。
  • 16、陕西西有大散关,东有潼关,北有崤关,南有武关,阻山带河,天险重重,你等胜捷军只要小心用事,固守关隘,便稳若泰山,何需我这里调遣援军!
  • 17、少年驰走潼关道,风日华山好,壮年奉使叩函崤,寻壑经邱,窈窕逐低高。老来三顾关河杳,九曲黄河绕,秦川渺渺没波涛。万里奔沙,谁与掣蛟鳌!黄万里
  • 18、话说王丙一行风餐露宿,辗转奔波,十数天后,西渡风陵渡,终于来到了潼关
  • 19、爆发后受命扼守潼关,针对叛军兵锋甚锐、来势凶猛的实情,持重待机,坚壁不战。
  • 20、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
潼关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