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湿气
shī

湿气


拼音 shī qì
注音 ㄕ ㄑ一ˋ

简拼 SQ

词语解释

湿气[ shī qì ]

1.液体(如水)以比较微小的量散发或凝结并弥散在气体中成为一种看不见的蒸气或是雾;特指大气的水汽

moisture;

2.中医指湿疹、手癣、脚癣等症

eczema;


引证解释

1.潮湿之气

《管子·幼官》:“治湿气,用九数。”

清 查慎行 《山庄杂咏》:“不知湿气消何处,万灶炊烟万帐灯。”

吴组缃 《山洪》十七:“我淋了雨,我要驱驱湿气。”

2.指湿疹、手癣、脚癣等病症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狗医》:“有乡人患湿气,一腿甚红肿,不知其所由,来以示姜。”

他患湿气已经多年,请了不少医生治疗都未见效。


国语辞典

1.因水分多而蒸发的气息

“此地湿气重,小心你的风湿病会发作。”

2.病名。中医上指湿疹、手癣、脚癣等


网络解释

1.湿气 (中医理论概念)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认为通过饮食、起居可以对湿气进行调节。


英语翻译 athlete's foot; eczema; tinea; moisture; humidity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湿气造句

  • 1、屋内空气差、湿气重,一到春天,地上、墙壁上全是返潮的水珠,木头的床脚、椅子都朽坏了。
  • 2、春食蔬菜胜灵丹,用心调养身康健。春菜理气又健脾,韭菜补肾增体力。春笋除燥能祛瘀,芋头温胃湿气祛。合理饮食美姿颜,畅享三月艳阳天。愿你春来身康体健。
  • 3、谷雨湿气来袭,妙招拒做潮人,雨天选亚麻装,抗菌性能良好,除湿食物常食,丝瓜木瓜是宝,心情极易烦躁,好友聚会聊聊。温馨关怀送到,快乐安康围绕!
  • 4、秋天秋意浓,一场秋雨一场凉,凉风习习扫暑气,天凉莫忘添衣裳。白昼渐短夜渐长,早睡早起精神爽。秋雨绵绵湿气重,多多运动保健康。
  • 5、雨水节气,湿气上扬,养生保健,重在脾脏:常吃果蔬,少食生凉,五味不偏,饮食适当,慢减衣物,切勿受凉,还要注意,气温骤降,流行感冒,时时预防。
  • 6、三伏闷热湿气大,流行疾病易诱发,游泳太极加旅游,适当运动体质佳,日常饮食多甘凉,酸性食物加西瓜,补气去火有良品,牛奶瓜果和蔬菜。祝您度过清凉三伏,心情愉快!
  • 7、夏至到汗长流,莫要冷水来洗头,夏至到防虫咬,清凉油来要备好。夏至到雨水多,莫要洗澡去下河。夏至到湿气重,勤把被褥晒暖融。
  • 8、谷雨体内湿气重,排水祛湿有妙法,少吃盐帮肾排水,运动排汗最祛湿,健脾食物需常食,山药红枣赛良药,红豆熬粥清热方,丝瓜冬瓜利湿妙。愿安康围绕!
  • 9、出门,细细的朦朦的湿气扑面,那脸上轻柔的绒毛似乎都不堪承载,盈盈笑倒。睫毛伴着轻柔的水珠,清凉的感觉润到心底。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美丽,披了满身的雾气匆匆行走,行走在雾气里。
  • 10、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 11、夏天的杭州有些燠热,气温在上升,湿气却在加重。
  • 12、一张配方都对抗其因化学降解而导致的变质。以及防止它受到杂菌污染及过度的热量,光能,湿气导致的破坏性影响。
  • 13、几天来,胸闷心憋,还有那潮呼呼令鱼获迅速腐烂的湿气,预示了即将来临的风暴,一场威力跟吹袭海南老家的台风一样、攻城掠地、摧枯拉朽的风暴。
  • 14、雨季潮气来袭,对人健康不利;勤晒被褥衣物,早晚门窗紧闭;旮旯角落清理,盐水加热拖地;门口铺张报纸,减少鞋底湿气;偶用空调去湿,室内放干燥剂。
  • 15、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闷热的湿气,好似下雾一般。远处的灯塔那微弱的灯光,使夜更显寂静了。我耳边不时的响起一阵蝉鸣,身处这景色之中,我仿佛觉得那是一首清脆悦耳的小曲,谱写着独属这夜晚的韵味。
  • 16、夏日养生有妙招,贴心分享你知道,不宜坐木防湿气,午睡半小时为上,出汗擦干再冲澡,切莫贪爽冷水浴,渴极小口慢饮水,墨镜灰绿最适宜。愿快乐安康!
  • 17、春逢二三月,暖湿气候多,冷气虽渐远,雾气挠生活。送上如意棒,拨云奏春歌,端上开心汤,驱潮多快乐,再把美好织,披挂你心窝。问候的短信一声声,祝你心情甜蜜笑呵呵。
  • 18、春季气候多变幻,时冷时热风沙扬。容易感冒眼疾患,潮湿气候湿病源。腰酸腿疼伸不展,阴雨天气最难言。奉劝朋友早预防,春季捂捂身体康!
  • 19、这里的湿气之重也可略见一斑了。
  • 20、一份情,一份谊,一份关爱送给你;一份甜,一份蜜,一份热情驱湿气;一份美,一份意,一份灿烂春天里;一份顺,一份利,一份祝福最如意。春季潮湿多雾,愿你保重身体,开心无比。
湿气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