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内伤
nèishāng

内伤


拼音 nèi shāng

简拼 NS
五笔 MWWT

词语解释

内伤[ nèi shāng ]

1.病因之一。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

internal injury;

2.病名。与内损同,由撞击跌扑、强力负重或其他因素伤及脏腑气血的一类病症

3.内心悲痛

sad;


引证解释

1.心中悲痛

《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唐 杜甫 《入衡州》诗:“恕己独在此,多忧增内伤。”

《清史稿·后妃传·高宗孝贤皇后》:“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

2.中医学名词。指七情过极、劳累过度、饮食不调等原因所引起的脏气损伤

《汉书·艺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於外,是所独失也。”

3.中医学名词。泛指因跌、打、挤、碰等引起的血、气、脏腑、经络等的损伤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三:“他很怕两腿是受了内伤,永远不能行走!”


国语辞典

1.中医指因身心过劳、饮食不适及七情六欲所导致的病症,相对于外感而言

《汉书·卷三〇·艺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2.在伤科学上指跌、仆、捶、击等导致内脏、气、血、经络损伤。相对于外伤而言

3.心中悲痛

《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传·高宗孝贤纯皇后传》:“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

唐·杜甫〈入衡州〉诗:“恕己独在此,多忧增内伤。”


网络解释

1.内伤 (医疗名词)

中医内伤的慨念有1.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房事过度等等;2.病名,又叫内损,多由跌打、坠堕、碰撞、用力举重、旋转闪挫等外伤较重,损及肢体内部组织和内脏而致。一般有伤气、伤血、伤脏腑之分。

古人说的内伤是:内伤之论多矣,诸书统以七情赅之。喜盛伤心,怒盛伤肝,恐惧伤肾,忧思伤脾,悲哀伤肺,是就五脏之性情而论也。而余则统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


英语翻译 internal injury; sad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内伤造句

  • 1、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 2、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
  • 3、他的内伤乃因内腑受震荡而起,虽不轻但亦算不得太重,加之所修春风化雨功又极擅疗伤,因此待得功行圆满,伤势已然痊愈。
  • 4、被刀剑所伤,医药可治;被情感所伤,时间可治;被时代所伤,无方可治;痛,挥之不去,一代人隐忍的内伤
  • 5、金融海啸美国是轻伤,欧洲是重伤,中国是内伤
  • 6、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所以生病。
  • 7、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
  • 8、人食天地之气,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尸靠日月之华,内牵气怨夙恋恨憾停七诡,外挂虚危噬灭孤舍六宜。
  • 9、红梅俏梳妆,冬至渐渐凉;一碗老鸭汤,暖胃暖心房;肉蛋鱼果蔬,日日都点上;进补遵医嘱,乱补五内伤;常搓手脚背,冻疮不生长。小小贴士,愿君无恙!
  • 10、它的发病与肾关系最为密切,无论外感内伤,总以肾虚为本,跌仆闪挫或寒湿、湿热之邪为其诱因。
  • 11、外感风寒,内伤湿带,属于阴湿,恶寒、发热、少汗,用藿香正气散最佳。
  • 12、不错,经脉强劲,气血也是极旺健,内伤真是大好了。
  • 13、空间内充满了纯正的天地元气,轻轻呼吸,充沛的元气便沁入肺腑,楚云顿时觉得通体舒泰,连胸口处的内伤,也似乎好了一点。
  • 14、提出邪毒留滞、饮食内伤、情志劳倦为引发肺癌病的主要原因,不可忽视体质因素导致肺癌病的重要意义。
  • 15、他潜运神功,治疗内伤,七日七夜之后内力已复,但给柯镇恶铁杖所击出的外伤实也不轻,一时难以痊可。
  • 16、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
  • 17、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见到围在周围另外的那五个杀马特杰出青年早就憋住没笑都快憋出内伤了,指挥着说道。
  • 18、为何要躲进屋内伤春悲秋,却不愿意伸出头来欣赏明日初升的太阳。
  • 19、雨婷脉象紊乱,脏器衰损,似受了严重的内伤,好在应当性命无虞。
  • 20、战争的内伤,新纪元的世界,地球数百国家的统一,云雾缭绕的都市,危机四伏的学园,看身世迷离,孔武有力的冷艳气质御姐,如何玩转人生,超越天际,脱颖而出。
内伤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