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秦人
qínrén

秦人


拼音 qín rén

简拼 QR

词语解释

秦人[ qín rén ]

1.秦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直至汉·晋,仍沿用此称


引证解释

1.秦 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 中国 人为“秦人”。直至 汉 晋,仍沿用此称

《史记·大宛列传》:“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汉书·匈奴传上》:“穿井筑城,治楼以藏穀,与秦人守之。”

颜师古 注:“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孙尚号秦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马永卿引《西域传》言:‘秦人,我匄若马。’註:‘谓中国人为秦人。’”


网络解释

1.秦人

秦人是华夏族(汉族古称)西迁的一支,最早是一支居住于山东地带的部族。其先祖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为诸侯,颇受商朝重视。后因嬴氏部族的一部分人参与了武庚挑唆的三监之乱而遭到周公姬旦的惩罚,使居住于东方的秦人,被迫西迁,嬴氏部族因此沦为庶民。

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孙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之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周人发源之地岐山一带。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周平王还下令,秦人如果能赶走戎人,收复的土地就归他们。秦穆公(前623年)时灭掉了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秦国多位君王死于讨伐西戎,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与日俱强。“清华简”研究显示,秦并非西戎。考古发现早期秦文化具有东方色彩,与“清华简”的研究成果相印证。学术界主流思想认为秦人来自东方而成于西方。舜赐姓嬴氏。而且秦景公大墓的发掘也证明了秦人乃华夏族裔,其中一个编磬上铭文:"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帝颛顼号高阳,黄帝的孙子,这跟《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秦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甘肃西汉水上游盐官一带,秦人东周前历代王墓均在礼县。


英语翻译 chins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秦人造句

  • 1、老秦人闻战则喜,血脉里流传的是死不旋踵、血战到底之精神。
  • 2、无奈大王畏惧秦人,拒发援兵,无忌百思莫解,大王向有雄才大志,怎会畏秦如虎,俯首贴服?
  • 3、仆本秦人,家为秦所诛,故寄命曹王,贵兄常侍及奋、覆兄弟并相知有素。
  • 4、我愿做人梯让年秦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6、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7、杨业,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人
  • 8、自古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又“性刚好斗,负气健讼”,秦腔就是这种性格的表现方式,所以,演出这种负气诉讼的戏,别的剧种很难与秦腔相比。
  • 9、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
  • 10、在秦人质朴无华的谈笑言行中,稍加注意就会品味出文化的底蕴,在秦地平常无奇的街巷阡陌里,略微留心就会发现历史的斑驳。
  • 11、诚然,但是打战哪有不死人的道理,我秦人从不畏战死沙场,只要能为我大秦拓土开疆!
  • 12、以后的历代秦王,沿袭了秦人一贯的东侵政策,至秦王政时,终于灭亡六国、一统天下。
  • 13、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 14、比较流行的还有山西说,因为按照史书的记载,秦人和赵人同宗同源,而赵人则兴起于山西。
  • 15、秦人是骄傲的,是坚毅不拔的,什么时候却成了弄臣用来残害自己族人的工具了?“哐当”。
  • 16、二位贵使,眼前便是戚城,四百年前便是诸侯会盟之地,又经过历代君主营建,虽然比不上你们的邯郸,但也是固若金汤的坚城,秦人如过果敢来,定叫他们片甲无存!
  • 17、秦人与西北的游牧民族杂居,性情豪迈不羁,这个时候看开了的秦军将卒士气开始恢复。
  • 18、此话严重了,见死不救不是我老秦人的风骨!再往前走就是我秦国都城,进了城几位就安全了。
  • 19、秦人第一陵园甘肃“西垂陵”护卫路漫漫。
  • 20、秦人之俗,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势利。
秦人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