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杜丽娘
niáng

杜丽娘



词语解释

杜丽娘[ dù lì niáng ]

1.明汤显祖戏曲《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死而还魂复生


引证解释

1.明 汤显祖 戏曲《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死而还魂复生

《品花宝鉴》第二回:“他姓杜,或者就是杜丽娘还魂,不然就是杜兰香下嫁。”


网络解释

1.杜丽娘 (戏剧)

杜丽娘,是明代流传很广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的女主角,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并且经由《牡丹亭》而闻名于世。《牡丹亭》中的许多部分还沿用了话本中的故事情节,如:【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着话本中的若干原句。

杜丽娘乃是古典戏曲中少有的少女形象之一。作为南安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她的出身决定了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可是在婢女春香的引诱下,她偷偷越出绣房走进花园,在春天大自然的感召下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以及心底的那一丝渴望爱情的念头,并在梦中与情郎柳梦梅幽会于牡丹亭畔。

可是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现实中她没有办法获得自己的爱情,最终只能郁郁而终。然而其真情感动了天地鬼神,最终还魂而生,在经历了无数坎坷后和柳梦梅终成眷属。

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显示出的是人性中浓烈的情,此情让“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英语翻译 Du Li Ni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杜丽娘造句

  • 1、杜丽娘式的游园惊梦,想必是许多闺中小姐都曾做过的春梦一场。
  • 2、女人的境界:思想上的女流氓,生活上的好姑娘,外形上的柔情少女,心理上的变形金刚,工作上的杨门虎将,生计上的操盘手,爱情里的杜丽娘
  • 3、杜丽娘思春而亡,花神又用百花之精护其肉身,等待柳梦梅来幽媾还魂。
  • 4、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 
  • 5、剧作通过将陈最良这个满口礼教天条,行为有乖人情的形象与热情追求人欲的杜丽娘形象进行对比,从而肯定和礼赞人欲。
  • 6、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
  • 7、柳梦梅的痴情感动了杜丽娘的魂灵,杜丽娘的魂灵从幽冥中来到人间,自荐枕席,与柳梦梅数度偷朞。
  • 8、这红楼不是梦,它化作激流,从屈原的湘夫人,从子建的洛神,妖娆地流向元曲的窦娥和杜丽娘。她们不仅美丽,更有一种力量去打破这个不合理的制度,去抗争,去反叛。像黛玉那样敢爱敢恨,像湘云那样敢做敢为。
  • 9、一颦一笑,我似乎看到杜丽娘从历史中缓缓点着碎步向我走来
  • 10、可她最终还是回来了,一如三年前那个人间仙子杜丽娘!她听到柳郎的召唤,她的心为那召唤塌陷成一片山谷,寂寂的只剩回声在山谷间撞来撞去,撞出了游园惊梦的一刻,春天好像一下子来了,从丽娘心里来了。
  • 11、为了莫名其妙的缱绻相依,为了冲破现实的桎锆,杜丽娘舍了命!她日日卧铺绝食,香消玉殒!他病得忧愁,也病的心甘情愿!
  • 12、杜丽娘在伤春写真之事,也算属于少年时朞的多愁善感,现在看起来她也应该再乐观点儿的不要因为相思而死,不过,为了汤显祖的剧情,为了杜柳生死爱情的佳话,丽娘还是必须得伤感下的。
  • 13、雨越落越密,渐渐如针,淋透了梅树边的孤冢!丝丝凉气沿着土壤间微小的空隙,钻进了棺木,点醒了曾经一场花开不及的梦!杜丽娘在棺中缓缓坐起,扬起明净的春容,霎时便夺了夜的静美!
  • 14、世间熙熙攘攘道是平常,杜丽娘梦逝西湖却也千古传唱。戍边扼塞七尺男儿自有豪气万丈,高适雪净胡天却也魂萦故乡。平凡的同样的世俗之路,不凡的各异的古今足迹成就了唐的丰艳瑰奇,宋的清丽婉约,元的洗练旷达。
  • 15、看的久了,仿佛能听得见昆曲里杜丽娘婉转的歌声。
  • 16、普朗克向往着量子力学,牛顿的完美力学系着他,于是量子论惨死在胎盘里;杜丽娘向往着美好的爱情,但庭院深深的春闺锁住了她,于是她为自由而死,为个性解放而生;宋江向往着忠心报国,青史留名,但腐朽的王朝扼杀了他,最终只留得后人的叹惋。
  • 17、何必刻意模仿他人呢?杜丽娘说得好,回归天然,还生命以真实吧。
  • 18、在这出戏中,杜丽娘在侍女春香的引逗下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携春香一起,来到家中后花园。
  • 19、我再次抬头打量了一番挂在正中的衣装,虽然褪色严重,但还是能依稀辨认出那是杜丽娘的服饰。
  • 20、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杜丽娘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