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格物致知
zhìzhī

格物致知



词语解释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 ]

1.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引证解释

1.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

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郑玄 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朱子语类》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清 颜元 《四书正误·大学》:“李植秀问‘格物致知’。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国语辞典

1.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语本也作“格致”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网络解释

1.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英语翻译 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格物致知造句

  • 1、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 2、刘明顿时感觉不妙,G点开启格物致知模式:滴滴,摆渡分身幼体。
  • 3、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 4、六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5、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 6、万物皆有道,格物致知,要用心去体会
  • 7、“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 8、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
  • 9、白崖书院少主孔庖,年方志学,却独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
  • 10、安玓,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你的特长,就是格物致知
  • 11、怎么样格物致知?潇洒哥:行与知相得益彰,爱自己、爱人民、爱国家……
  • 12、他们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之人,像萧传香精于建筑设计,学的是格物致知之学,而萧华楼则是被当做一派掌门培养,即所谓的帝王术。
  • 13、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 14、正心诚意,顺天应时;格物致知,承贤守正。
  • 15、技为体,识为源,格物致知
  • 16、其次,他把格物致知同理欲之辩相联系。
  • 17、太谷学派格物致知说的生命本位特色
  • 18、万物皆有道,格物致知,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 19、格物致知虽是为学的基础,但对理学家来说,它的意义实际上在于为诚意正心提供手段和前提。
  • 20、近者召用名儒,发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学,有好议论者,乃从而诋訾讪笑之,陛下一惑其言,即有厌弃儒学之意。
格物致知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