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马铃薯
língshǔ

马铃薯



港台 洋芋,山藥蛋
简拼 MLS
五笔 CQAL

词语解释

马铃薯[ mǎ líng shǔ ]

1.一种直立草本植物,叶为羽状复叶,花白色、黄色、蓝色或紫色,浆果紫色,原产于美洲南部和中部的高原,广泛栽培(尤在温带地区)作蔬菜

potato;

2.此植物的块茎。也叫“洋芋”、“土豆儿”、“山药蛋”等


引证解释

1.多年生草本,但多作一年生栽培。原产 南美洲,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地下块茎呈马铃状,可供食用,也可制淀粉,渣可制酒、醋、饴糖等。又称土豆、洋山芋

2.指这种植物的块茎


国语辞典

1.植物名。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原产于南美智利。地上茎高六十至七十公分,羽状复叶;夏日,梢上抽花梗,分枝开白色或淡紫色花。地下块茎也称为“马铃薯”,形圆如马铃,含丰富淀粉,味甘美,欧美人以为主要食物,我国多用作蔬菜佐食,亦可称为“山药蛋”、“洋芋”


网络解释

1.马铃薯 (土豆)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2015年,中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 、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


英语翻译 potato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相关谜语

谜面:黄黄圆圆一个球,营养价值高,人称十全十美。(打一植物)
谜底:马铃薯
解析:马铃薯从营养角度来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

谜面:小名叫作馍馍蛋,皮黄疙瘩不好看。(打一蔬菜)
谜底:马铃薯
解析: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谜面:圆绿叶,开白花,结个黄蛋在地下。(打一植物)
谜底:马铃薯
解析:“物”,别指物品,即“东西”。

马铃薯造句

  • 1、读了这个资料,我感觉很奇怪,马铃薯这个土头土脑的东西怎么能称最时髦、最高贵的标志和地下苹果呢?
  • 2、在各种蔬菜中,以豆薯类、菌类和深绿叶菜蛋白质含量较高,如大豆、菜豆、豌豆、豇豆、马铃薯、甘薯、金针菇、苋菜等。
  • 3、河北省疾控中心有关专家介绍,马铃薯又称土豆、山药蛋、洋山芋,家庭和集体食堂都会储存一些,时间稍长,马铃薯表面会长出绿芽。
  • 4、冬天就要来,关怀提前到:冬天绿叶菜相对减少,为补充维生素,可以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为防冬季抑郁,可用荸荠绞汁,加入豆浆中食用。
  • 5、在美国,圣诞节宴席上的传统食物有填馅的火鸡、马铃薯泥、越橘酱等。
  • 6、马铃薯软腐病是马铃薯细菌性病害中最严重的一种,简要介绍了我国马铃薯软腐病的病原菌、病害性状以及对病害的防治方法。
  • 7、薯香阵阵,追本溯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成功培育出了番薯、玉米、花生、马铃薯、辣椒、。
  • 8、农产以莜麦、小麦、马铃薯和胡麻、甜菜为主。
  • 9、就说我吧,再也不会对高贵的马铃薯这大地的金果,等闲视之了,它为我们人类做出如此多的贡献。
  • 10、她苍白的脸色,像是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
  • 11、秋播蚕豆生长季节,南美斑潜蝇嗜好的敏感作物除蚕豆外,还有莴苣、牛皮菜、菠菜、芹菜、白菜、芥蓝菜及春马铃薯等。
  • 12、将所有材料洗净,红萝卜、马铃薯和洋?去皮切块,芹菜切段。
  • 13、聚会意味着大量的炸马铃薯片、椒盐卷饼和坚果。这些食物会使得你感到口渴,因此你会很想要喝更多酒。
  • 14、尤其我市水城县气候冷凉,以“马铃薯天然留种基地”闻名全国。
  • 15、那是一种有鲜虾,并伴以黄瓜片、蛋、马铃薯丁的沙拉。
  • 16、片成薄片的鹅肝,马铃薯,和白松露,搭配调味过的橄榄油。
  • 17、土豆是一种粮菜两用的蔬菜,又叫马铃薯、洋芋、洋山芋、山药蛋。
  • 18、项目概况:敦化市是吉林省马铃薯主要产区之一。
  • 19、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农牧局副局长刘永祥,农民把旱地改成水浇地,通过种植技术的提高,通过旱改水,使马铃薯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 20、现在菜园里出产丰富而且不怕鸟来,许多菜畦分种着莴苣、卵形马铃薯、酸模、芜菁、萝卜和其他十字花科的植物。
马铃薯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