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驳难
nán

驳难


拼音 bó nán

简拼 BN

词语解释

驳难[ bó nán ]

1.亦作“驳难”

2.驳诘,辩驳责难


引证解释

1.亦作“駮难”。驳诘,辩驳责难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今聊与一二,加以驳难。”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宽剩钱以为它用,故更相駮难,遂不果行。”

清 姚鼐 《仪郑堂记》:“迄魏,王肃駮难郑义,欲争其名,伪作古书,曲傅私説。”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


国语辞典

1.辩驳责难

《魏书·卷七七·列传·辛雄》:“自后每有疑议,雄与公卿驳难,事多见从,于是公能之名甚盛。”

“荒谬的言论,应予驳难。”


网络解释

1.驳难

驳难,亦作“驳难”。驳诘,辩驳责难。语出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今聊与一二,加以驳难。”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驳难造句

  • 1、举凡学术上的实名举报,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公开的学术批评和学术质疑,也可以看做是一次袒露在公共平台之上的驳难和答疑。
  • 2、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 3、在三十年波澜壮阔的画卷里,它成功地解决了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阐明了姓“公”还是姓“私”的驳难
  • 4、另一个是为了使河水通畅顺流入海,是开浚海口还是修筑大堤?康熙不妄加论断,而是命双方在干清门进行御前辩论,各申己见,互相驳难
  • 5、而且就算能够跳出那个规定套路,也很难与之进行对等的驳难,不便直斥其非。
  • 6、抛开情绪化的驳难,仅从“经济”本身就事论事来说,我认为反腐的确对短朞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
  • 7、又初时有一西报为领事所嘱,诬谤余特甚,有人屡作西文报纸与之驳难,而不着其名,余遍询同志,皆不知。
  • 8、若谓贝尼格森坚持过防守战,其他人还加以讨论过,则此刻这一问题本身已无意义,其意义只在于作驳难和阴谋的借口。
  • 9、这就给政治课老师出了道难题,即使他们传授的是绝对真理,也要先放下架子,引进讨论机制,与学生充分交流、相互驳难,最终说服对方。
  • 10、昙一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层层驳难
  • 11、阐释对象时必须兼及前人已有的论述以及后人可能的驳难,故感觉八面受敌,如履薄冰。
  • 12、评论尽量开放地接受网友或持不同意见的其他微博主的质疑与驳难,在理性辩论后坚持或修正自己的意见。
  • 13、70多年设想、朞盼,60年勘探、论证,38年论辩、驳难;上还是不上?快上抑或缓上?终于由人民的意愿一槌定音。
  • 14、不过,没有读到会上引起争论的报道,大约类似处于被拆迁之位的人都没去谋政,因此会上不但摔杯子之类的事情不会发生,就连言语上的驳难都稀罕。
  • 15、说起来这好像是一般常识,但还是遇到了有趣的驳难
  • 16、学界固然需要百家争鸣,但学术自由不是可以不负责任地乱说,争鸣驳难也必须建立在专业学养、对社会公正保持起码敬畏,对百姓保持深厚感情的基础之上。
驳难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