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校雠
xiàochóu

校雠


拼音 xiào chóu

简拼 XC

词语解释

校雠[ xiào chóu ]

1.亦作“校仇2”。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比试;比较


引证解释

1.亦作“校仇”。 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 刘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集贤殿,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

《宋史·职官志四》:“﹝元祐三年﹞十二月,詔礼部,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月终具奏。”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锦堂恩詔许归休,妙选宾僚佐校讐。”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隋以降,书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职诸世儒。”

2.比试;比较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谓潘曰:‘汝素以术自衒,今天师至矣,敢与之校讎乎?’”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恶。”


国语辞典

1.校对书籍,以正误谬。汉·刘向〈管子书录〉:“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也作“校勘”


网络解释

1.校雠

校(jiào)雠(chóu)形成理论,作为一项独立的学问,始于西汉。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校雠造句

  • 1、因取历朝着录,略其鲁鱼亥豕之细,而特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失之故,而为之校雠
  • 2、张舜徽先生对历史文献学理论的探索,是从推究“校雠”本义开始的。
  • 3、分为购求、鉴别、钞录、校雠、装订、编目、收藏和曝书八则。
  • 4、张舜徽先生对历史文献学理论的探索,是从推究校雠本义开始的。
  • 5、”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
  • 6、其于词用力颇浅,所论悉非探源,沾沾以校雠自喜,且时有剿说,更多错谬。
  • 7、暇时辄取新旧刻本,躬自校雠、丹黄不去手,穷日夜不休。
  • 8、汉字英雄的听写比赛推动了我对汉字的兴趣。我的识字量本不算多,考试中常有许多舛讹。在历次考试中,尽管多次校雠也无济于事。因此,想趁此机会好好研究汉字,于是渐生对汉字探究的浓厚兴趣。
校雠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