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体貌
mào

体貌


拼音 tǐ mào

简拼 TM
五笔 WSEE

词语解释

体貌[ tǐ mào ]

1.身材容貌

appearance;

2.指以礼貌相待

treat sb.with due respect;


引证解释

1.亦作“体皃”

2.体态容貌;模样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词。”

李周翰 注:“言玉容貌美丽,能为几微之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君才过人,而体貌躁,非女婿才。”

一本作“体皃”。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海人》:“时月正明,见十数人自海连臂而出,登屿笑语,语不可解,体貌与人无异,但裸形耳。”

3.形容;描绘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

詹鍈 义证引 李曰刚 曰:“体貌本谓体态与貌相……舍人此处独用作动词,犹言‘形容’‘描绘’也。”

4.体制;规矩

《国语·楚语上》:“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内严体貌,增堂陛之峻,外絶缔交,去辅车之势。”

5.礼貌。体,通“礼”

宋 王安石 《上宋相公启》:“优为体貌,略去等夷。”

6.谓以礼相待;敬重。体,通“礼”

《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髠为齐使於荆,还反,过薛,孟尝君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

一本作“礼貌”。 宋 苏轼 《赐知永兴军韩缜三上表陈乞致仕不允断来章诏》:“朕体貌诸老,仪刑四方。”

清 方苞 《二贞妇传》:“家人重其义,故於其子亦体貌焉。”


国语辞典

1.形体面貌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

《薛仁贵征辽事略》:“见仁贵凤姿端雅,体貌非俗。”

2.礼遇,以礼相待

《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而孟尝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

《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网络解释

1.体貌

体貌,亦作“ 体皃 ”。指形体面貌;礼遇,以礼相待。见《文选·宋玉》:“ 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词。”


英语翻译 appearance; treat sb.with due respect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体貌造句

  • 1、一名是名叫“铁心兰”的未满周岁女婴,来自云南昆明,其解救时体貌特征为“黄疸、双手双足大面积片状青灰色胎记、面部大面积日晒性脱皮”。
  • 2、近日,石家庄市民何先生在省会佳农市场看到了这只体貌怪异的“鸟”,因感觉这应该是只保护动物,遂买回“怪鸟”希望通过有关部门使它得到妥善的保护。
  • 3、全图构景除江流映带、山势平缓处与黄公望卷略微相似外,山容树态、丘壑体貌则尽出己意。
  • 4、刑侦大队办案民警通过体貌分析研判及作案手段,分析研判出该名抢劫犯罪嫌疑人系之前因抢劫被处理过的有前科人员陈某。
  • 5、颙颙卬卬指的是体貌庄重恭敬,气概轩昂。
  • 6、求助者因不满意自我体貌形象而烦恼、忧郁、焦虑,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 7、爱一个人就不免希望自已更美丽,希望自己被记得,希望自己的容颜体貌在极盛时于对方如霞光过目,永不相忘,即使在繁花谢树的冬残,也有一个人沉如历史典册的瞳仁可以见证你的华采。
  • 8、可是,其中一名失足女陈某只知道经营者是中年女性,闽北人以及外号和基本体貌特征等情况;而另一名失足女叶某则始终三缄其口,避而不答。
  • 9、譬如,应当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衣着和体貌特征并附案犯近朞照片,写明发案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案情。
  • 10、享有相同的DNA,因此体貌特征也相当匹配,同卵双生儿可以此轻松愚弄朋友和亲属。
  • 11、当日20时,侦查员发现车辆厂大岗子附近,有一男子手拿矿泉水瓶在街上行走,体貌特征与嫌疑人卜某非常相似,经侦查员反复辨认,遂将嫌疑人卜某抓获。
  • 12、你们忘了?丁一龙说,张志雄的体貌与黑衣男人相近,接受调查时,他又支吾其词,这是其一。
  • 13、傲慢又可以细分为傲与慢两种表现,所谓“人君行己,体貌不恭,怠慢骄蹇,则不能敬万事,失在狂易,故其咎狂也”。
  • 14、如果很晚打车或去路程遥远的地方或途经偏僻地,上车前记住车牌,记住司机的体貌特征和工号,电话告知一下朋友或家人。
  • 15、春传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 16、体貌魁伟,美须眉,恃才傲物。
  • 17、仲宇资禀端重体貌魁梧。
  • 18、他们的体貌和衣着极其可怜。
  • 19、体貌雄伟,美须髯,纯直有材干。
  • 20、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体貌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