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缂丝

缂丝


拼音 kè sī
注音 ㄎㄜˋ ㄙ

简拼 KS

词语解释

缂丝[ kè sī ]

1.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也作“刻丝”,最早产生在我国宋代

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引证解释

1.我国特有的丝织手工艺。又称刻丝。织造时,以细蚕丝为经,先架好经线,按照底稿在上面描出图画或文字的轮廓,然后对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着各种颜色的纬线,在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织成后,当空照视,其花纹图案,有如刻镂而成。始于 宋 代,主要产地为 苏州。参阅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国语辞典

1.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品。以彩色丝线交错织成。质地坚韧,色泽鲜艳,花纹图案有如雕刻。多织成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也作“刻丝”


网络解释

1.缂丝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英语翻译 kesi or k’o-ssu, Chinese silk tapestry woven in a pictorial design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缂丝造句

  • 1、商鼎周彝、和璧隋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
  • 2、商鼎周彝、和璧隋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包罗万象在手中。
  • 3、那一种种料子,无论春绸还是缂丝,没有阅历是不认识的。
  • 4、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
  • 5、云锦的诞生应归功苏州的缂丝,它实际是苏州缂丝衍生出来的附属品。
  • 6、织造厅里展示的织机有斜织机、桐乡织机、绫机、和田机、竹笼机、缂丝机,还有云锦机、漳绒机等。
  • 7、吴中展区将静态的工艺精品,与动态的缂丝、织罗织机、刺绣、砚雕、核雕工艺大师动态表演结合,使得吴中工艺的文化空间得以活态化展示。
  • 8、陈七穿了件玄色暗纹番西花缂丝直裰,雍容华贵,正带着他的心腹小厮,快步往外走,似偷偷摸摸要出去。
  • 9、这龙袍用的是江宁织金妆彩,苏州的缂丝,刺绣,其名贵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 10、缂丝服饰品是中国传统丝绸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如今缂丝服饰品的生存状况堪忧。
  • 11、水蓝缂丝衫衣袖宽大,袍口含香,一圈紫色流苏系于女子腰间,挂着明珠点点,长裙逶地三尺有余,外笼云烟纱,绣着金丝银线,远看如长河之星月在薄雾中明灭。
  • 12、和璧隋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包罗万象在手中。
  • 13、和璧隋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
  • 14、桐乡织机、绫机、和田机、竹笼机、缂丝机,还有云锦机、漳绒机等。
  • 15、此件作品色彩丰富、配色大胆,选择深浅不同的黄褐色系和蓝绿色系,或层层退晕,或夸张跳跃,是北宋时朞最具代表性的缂丝作品。
  • 16、唐郦上身着玫瑰紫金边芙蓉锦绣穿花袄,下身大红洋绉银鼠皮裙,外罩石青缂丝灰鼠披风,头上紫色貂毛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华艳芬芳,贵气天成。
  • 17、缂丝为一双高统牛水靴的靴面,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用不同小块多件拼缝制成。
  • 18、还有定窑更是古代五座官窑中的最早最大规模的一座、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定州缂丝、河北地区最大最完好的定州文庙
  • 19、或者你会花上十年时间用双手去感触每一丝每一缕线,一针一线绣成缂丝霞帔,在草木染料的沉酿里在袅袅如烟的熏香里完成明代皇后朝服的复原。
  • 20、再往里走,来到了大门口,只见上面有几个大字,苏州市金砖博物馆八个大字,博物馆外形如城堡,进到里面,到处是瓷器、刺绣、缂丝
缂丝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