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错误的成语

形容错误的成语


1不能自拔 [ bù néng zì bá ]

解释 拔:摆脱。不能将自己拔出来。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出处 《宋书 江夏王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2闻过则喜 [ wén guò zé xǐ ]

解释 听到有人批评自己的过失;就心里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过:过失、错误。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3顽固不化 [ wán gù bù huà ]

解释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

4矫枉过正 [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

解释 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5文过饰非 [ wén guò shì fēi ]

解释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过失、错误。

出处 唐 刘知幾《史通 惑经》:“期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委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6错落有致 [ cuò luò yǒu zhì ]

解释 致:别致;有情趣;错落:参差交错;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出处 《晋书 卫恒》:“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7惩前毖后 [ chéng qián bì hòu ]

解释 惩:警戒:毖:谨慎;小心。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出处 《诗经 周讼 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8良药苦口 [ liáng yào kǔ kǒu ]

解释 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劝诫、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很有益处。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9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释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出处 清 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10戴罪立功 [ dài zuì lì gōng ]

解释 身负罪责;争取立下功劳;借以赎罪。

出处 《明史 史可法传》:“以平贼逾期,戴罪立功。”

11大错特错 [ dà cuò tè cuò ]

解释 完全错了。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如今想来,真是大错特错!”

12讳疾忌医 [ huì jí jì yī ]

解释 讳:忌讳;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出处 宋 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13将错就错 [ jiāng cuò jiù cuò ]

解释 将:依顺;顺从;就:迁就。既然错了;索性就顺着错误做下去。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道楷禅师》:“祖师已是错传,山僧已是错说,今日不免将错就错,曲为今时。”

14负薪救火 [ fù xīn jiù huǒ ]

解释 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出处 韩非《韩非子 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15是非分明 [ shì fēi fēn míng ]

解释 正确和错误非常分明。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16不刊之论 [ bù kān zhī lùn ]

解释 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有错误时;或改动或剥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内容正确;不能更改的论断。

出处 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论曹吴体法》第一卷:“况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

17绵绵不绝 [ mián mián bù jué ]

解释 指连续不断。

出处 《逸周书 和寤》:“绵绵不绝,蔓蔓若何?”

18不教而杀 [ bù jiào ér shā ]

解释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19迷途知反 [ mí tú zhī fǎn ]

解释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出处 《南史 陈伯之传》:“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20死不改悔 [ sǐ bù gǎi huǐ ]

解释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形容极其顽固;坚持错误。

出处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

21不咎既往 [ bù jiù jì wǎng ]

解释 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千虑一失 [ qiān lǜ yī shī ]

解释 失:错误。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出处 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23不教而诛 [ bù jiào ér zhū ]

解释 诛:杀或惩罚。事先不加教育;出错或犯法就惩罚或杀戮。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24三差五错 [ sān chā wǔ cuò ]

解释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2回:“要有什么三差五错,那事情就难说了!”

25救火投薪 [ jiù huǒ tóu xīn ]

解释 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出处 《邓析子·无厚篇》:“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26三差两错 [ sān chā liǎng cuò ]

解释 比喻偶然的差错。

出处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你要出了三差两错,叫小堆八在前方知道了,我们可怎么对得起他!”

27今是昨非 [ jīn shì zuó fēi ]

解释 现在是对的;过去错了。

出处 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8非昔是今 [ fēi xī shì jīn ]

解释 昔:过去。今:现在。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

出处 《宣和书谱·隶书叙论》:“秦并六国一统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29马中关五 [ mǎ zhōng guān wǔ ]

解释 犹言鲁鱼亥豕。

出处 唐·颜真卿《干禄字书》序:“备存往制,笔削所误,抑有前闻,岂唯豕上加三,盖亦马中关五。”

30补偏救弊 [ bǔ piān jiù bì ]

解释 弊:害处;毛病。补救偏差;纠正错误。

出处 宋 魏翁《鹤山文集》:“臣愿陛下以臣前所陈未喻六条行之,以明白洞达为目前补偏救弊之策。”

31绳愆纠谬 [ shéng qiān jiū miù ]

解释 绳:纠正;愆:过失;谬:错误。指纠正过失。

出处 《尚书 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32鼻垩挥斤 [ bí è huī jīn ]

解释 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

出处 典出《庄子 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33东差西误 [ dōng chà xī wù ]

解释 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形容办事不得力。

出处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原约一到任所差人进京图干此事,谁知所去的,多不得力。我这里好不盼望,不甫能勾回个信来,定是东差西误的。”

34防微虑远 [ fáng wēi lǜ yuǎn ]

解释 虑:考虑,思虑。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并考虑长远的计策。

出处 唐·郑亚《唐丞相太尉卫国公李德裕会昌一品制集序》:“由是洞启宸衷,大破群议,运筹制胜,举无遗策,防微虑远。”

35防芽遏萌 [ fáng yá è méng ]

解释 错误或恶事在未显露时,即加以阻止、防范。

出处 《三国志 卷五十九 吴书 吴主五子传 孙奋传》:“大行皇帝览古戒今,防芽遏萌,虑于千载。”

36匡救弥缝 [ kuāng jiù mí fèng ]

解释 指纠正错误,弥补过失。

出处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37退思补过 [ tuì sī bǔ guò ]

解释 退思:退朝后检查自己的言行;过:过失,错误。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必须补正的地方。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38作茧自缚 [ zuò jiǎn zì fù ]

解释 茧:蚕茧;缚:缠裹。蚕吐丝作茧子;把自己包裹起来。比喻自己束缚自己;也比喻使自己陷入困境。

出处 唐 白居易《江州赴中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39叶公好龙 [ yè gōng hào lóng ]

解释 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

出处 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40弄巧成拙 [ 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

解释 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愚笨。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

出处 宋 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41引以为戒 [ yǐn yǐ wéi jiè ]

解释 引来作为教训;警戒自己。常指用自己或别人过去的失败和错误来警戒自己;避免重犯。

出处 清 钱大昕《士驾斋新录》:“为古之士,当引以为戒。”

42强词夺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释 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43邯郸学步 [ hán dān xué bù ]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出处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44铸成大错 [ zhù chéng dà cuò ]

解释 铸造一把大锉刀。借指造成大错误。错:错刀;古代币名。

出处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昭宗天佑三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

45颠三倒四 [ diān sān dǎo sì ]

解释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46亡羊补牢 [ wáng yáng bǔ láo ]

解释 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7以儆效尤 [ yǐ jǐng xiào yóu ]

解释 儆:告诫;警戒;效尤:效仿过错;学人家做坏事。用对某些坏人坏事的惩罚来警戒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48十全十美 [ shí quán shí měi ]

解释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 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49吹毛求疵 [ chuī máo qiú cī ]

解释 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出处 韩非《韩非子 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50因小失大 [ yīn xiǎo shī dà ]

解释 因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出处 汉 刘昼《新论》:“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51弃暗投明 [ qì àn tóu míng ]

解释 弃:背弃;暗:黑暗;明:光明。抛弃反动的一面;投向光明的一面。形容断绝旧的一切;投向新的、有光明的前程。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

52忠言逆耳 [ zhōng yán nì ěr ]

解释 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53接连不断 [ jiē lián bù duàn ]

解释 连续不间断。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

54玩物丧志 [ wán wù sàng zhì ]

解释 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出处 《尚书 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55绳之以法 [ shéng zhī yǐ fǎ ]

解释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出处 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56金无足赤 [ jīn wú zú chì ]

解释 足赤:成色十足的金子。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比喻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出处 宋 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57阴差阳错 [ yīn chā yáng cuò ]

解释 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34回:“真是谈督的官运亨通,阴差阳错里倒被他糊里糊涂的扑灭了。”

58颠倒是非 [ diān dǎo shì fēi ]

解释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

出处 唐 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59饮鸩止渴 [ yǐn zhèn zhǐ kě ]

解释 鸩: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60以讹传讹 [ yǐ é chuán é ]

解释 以:拿;把;讹:谬误;错误的。把本来就不正确的东西流传出去。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

61尾大不掉 [ wěi dà bù diào ]

解释 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62粗心大意 [ cū xīn dà yì ]

解释 粗:粗疏。形容做事不细心;不谨慎;马马虎虎。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进去,他怎得出来?’”

63言多必失 [ yán duō bì shī ]

解释 言:话;失:失误;错误。话说得多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出处 《鬼谷子 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64误入歧途 [ wù rù qí tú ]

解释 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可日渐精进,不致误入歧途。”

65错综复杂 [ cuò zōng fù zá ]

解释 错:交叉;交错;综:合在一起;错综:纵横交叉。交错综合;重复杂乱。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出处 《周易 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66一误再误 [ yī wù zài wù ]

解释 一次错了;二次又错。形容不接受教训;屡犯错误。

出处 《宋史 魏王廷美传》:“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

67引火烧身 [ yǐn huǒ shāo shēn ]

解释 比喻自招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可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错误;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出处 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都送将出来。”

68执迷不悟 [ zhí mí bù wù ]

解释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 《梁书 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赫,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69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释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70任人唯亲 [ rèn rén wéi qīn ]

解释 任:任用。唯:只。任用人不管德才怎样;只用和自己关系亲近的。

出处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过去张国焘的干部政策与此相反,实行‘任人唯亲’,拉拢私党,组织小派别。”

71弃旧图新 [ qì jiù tú xīn ]

解释 图:图谋、追求。抛弃旧的、不好的东西;追求新的、正确的东西。

出处 唐 韩愈《昌黎集 上宰相书》第16卷:“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

72抱薪救火 [ bào xīn jiù huǒ ]

解释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害;结果不但没有消除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也作“负(背)薪救火”。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

73改过自新 [ gǎi guò zì xīn ]

解释 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孝文本纪》:“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74破绽百出 [ pò zhàn bǎi chū ]

解释 绽:裂开;破绽:指衣服上的裂口。形容说话、做事漏洞很多。

出处 宋 李侗《李廷平集 答问下》:“却回头看释氏之书,渐渐破绽百出。”

75积非成是 [ jī fēi chéng shì ]

解释 非:谬误;是:正确的东西。长期形成的谬误;久而久之被当作正确的。

出处 清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原善序》:“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

76一念之差 [ yī niàn zhī chā ]

解释 差:差错。一个念头的差错。

出处 宋 苏轼《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

77大梦初醒 [ dà mèng chū xǐng ]

解释 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

出处 《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78对症发药 [ duì zhèng fā yào ]

解释 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么利害,怕不是生产,这正是对症发药呢!”

79引咎自责 [ yǐn jiù zì zé ]

解释 咎:错误。主动承担错误;并责备自己。

出处 《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责。”

80抱薪救焚 [ bào xīn jiù fén ]

解释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同“抱薪救火”。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陶谦传》“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81聪明一世 [ cōng míng yī shì ]

解释 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我断不出此事,枉自聪明一世。每日退堂,便将画图展玩,千思万想。”

82拔苗助长 [ bá miáo zhù zhǎng ]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 郭沫若《雄鸡集 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

83杜渐防微 [ dù jiàn fáng wēi ]

解释 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明本》:“昔之达人,杜渐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

84扶正祛邪 [ fú zhèng qū xié ]

解释 祛:去除。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出处 傅维康《医药史话·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

85痛改前非 [ tòng gǎi qián fēi ]

解释 彻底改正以前的错误。痛:彻底、深切地;不能解作“痛苦”。非:错误。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86迷而不反 [ mí ér bù fǎn ]

解释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87迷而不返 [ mí ér bù fǎn ]

解释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出处 汉 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

88一差二错 [ yī chà èr cuò ]

解释 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7回:“孩子也大了,倘或你父亲有个一差二错,又耽搁住了,或者有个门当户对的来说亲。”

89任其自流 [ rèn qí zì liú ]

解释 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修务训》:“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90如梦初觉 [ rú mèng chū jué ]

解释 见“如梦初醒”。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信陵君如梦初觉,再拜称谢。”

91改过迁善 [ gǎi guò qiān shàn ]

解释 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出处 《周易 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92骑驴觅驴 [ qí lǘ mì lǘ ]

解释 骑着驴去找别的驴。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志公和尚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93习非成是 [ xí fēi chéng shì ]

解释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出处 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94救焚投薪 [ jiù fén tóu xīn ]

解释 焚:火灾;薪:柴草。投进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

出处 《邓析子 无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95救焚益薪 [ jiù fén yì xīn ]

解释 焚:火灾;薪:柴草。添加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

出处 清 刘坤一《复李少荃制军》:“所派之营务处何道台,则人更阴狡,以之自辅,是犹救焚而益薪。”

96毫厘千里 [ háo lí qiān lǐ ]

解释 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97犯颜极谏 [ fàn yán jí jiàn ]

解释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98痛悔前非 [ tòng huǐ qián fēi ]

解释 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出处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无限的虐待,已经弄得来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99破罐破摔 [ pò guàn pò shuāi ]

解释 比喻有了缺点、错误不改正,反而有意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出处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真想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可是一想到您,我就又觉得不应该那样做。”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