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很巨大的成语

形容很巨大的成语


1大而无当 [ dà ér wú dàng ]

解释 当:底、边际。原指说话夸大没有边际。后用来表示虽然大;但不适用。

出处 庄周《庄子 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2波澜壮阔 [ bō lán zhuàng kuò ]

解释 澜:大波浪;壮阔:又雄壮又宽广。指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有力;规模宏大。

出处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卷:“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

3浩浩荡荡 [ hào hào dàng dàng ]

解释 指水势汹涌广阔浩大。后形容规模宏大;气势雄壮。

出处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边涯。”

4硕大无朋 [ shuò dà wú péng ]

解释 硕:大;朋:比。原指相貌健美;为人公平不偏。后多用来形容非常大;无与伦比。

出处 《诗经 唐风 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5排山倒海 [ pái shān dǎo hǎi ]

解释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出处 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6地崩山摧 [ dì bēng shān cuī ]

解释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出处 唐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7挥斥八极 [ huī chì bā jí ]

解释 挥斥:奔放;八极:八方,极远之处。形容人的气概非凡,能力巨大。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8不着边际 [ bù zhuó biān jì ]

解释 着:接触;挨上;边际:边缘;界限。挨不着边儿。原指无所依靠。现多形容言论空话;不切实际或离题太远;不切主旨。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

9庞然大物 [ páng rán dà wù ]

解释 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出处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10一望无际 [ yí wàng wú jì ]

解释 一眼看不到边(际:边)。形容极其辽阔。

出处 宋 秦观《蝶恋花》:“舟泊浔阳城下住,杳霭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浓一望空无际。”

11一言九鼎 [ yī yán jiǔ dǐng ]

解释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12万众一心 [ wàn zhòng yī xīn ]

解释 千万人一条心。形容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出处 清 金安清《洋务宜遵祖训,安内攘外,自有成效说》:“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联络,万众一心。”

13势如破竹 [ shì rú pò zhú ]

解释 势:气势;威力;破竹:劈开竹子。气势就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头几节;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无阻挡;节节胜利。

出处 《晋书 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14沧海桑田 [ cāng hǎi sāng tián ]

解释 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作“桑田沧海”;又简称“沧桑”。

出处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15百战百胜 [ bǎi zhàn bǎi shèng ]

解释 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16轰轰烈烈 [ hōng hōng liè liè ]

解释 轰轰:像声词;形容巨大声响;烈烈:火焰盛燃的样子。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出处 宋 文天祥《沁园春 题张许双庙》词:“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一场。”

17铺天盖地 [ pū tiān gài dì ]

解释 铺:把东西散开;盖:笼罩;遮蔽。遮住天;盖住地。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来势猛烈。也作“遮天盖地”。

出处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卷二 志仁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遮天盖地。’”

18雷霆万钧 [ léi tíng wàn yūn ]

解释 雷霆:暴雷;霹雳;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合15公斤。形容威力极大;不可阻挡。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19顶天立地 [ dǐng tiān lì dì ]

解释 头顶云天;脚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也形容敢作敢为;光明磊落。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育王裕禅师法嗣 道场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肩横榔栗,到处行脚。”

20鹤立鸡群 [ hè lì jī qún ]

解释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21一手遮天 [ yì shǒu zhē tiān ]

解释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出处 唐 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22一盘散沙 [ yī pán sǎn shā ]

解释 一盘黏合不到一起的沙子。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出处 清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

23万马奔腾 [ wàn mǎ bēn téng ]

解释 像无数匹马奔跑跳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奔腾:跳跃着奔跑。

出处 宋 刘一止《水村一首示友人》:“秋光有尽意无尽,万马奔腾山作阵。”

24以卵击石 [ yǐ luǎn jī shí ]

解释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25包罗万象 [ bāo luó wàn xiàng ]

解释 包罗:收集、容纳;大范围的包括;万象:宇宙间万物万事的景象。包括了形形色色一切景象。形容内容丰富庞杂;无所不包。

出处 《黄帝宅经》上卷:“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

26千军万马 [ qiān jūn wàn mǎ ]

解释 有千军万马。形容人很多;势力强大。

出处 《梁书 陈庆之传》:“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27地动山摇 [ dì dòng shān yáo ]

解释 大地高山剧烈的摇动。形容地震;也形容洪亮的声音和剧烈的动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出处 宋 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28大功告成 [ dà gōng gào chéng ]

解释 功:事业;告:宣告。指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工作或十分重要的任务。也作“大功毕成”。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29大势已去 [ dà shì yǐ qù ]

解释 大势:指有利的局势。有利的形势已经失去;前途没有希望。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程子说天命之改,莫是大势已去。”

30天翻地覆 [ tiān fān dì fù ]

解释 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覆:翻过来。

出处 唐 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31如雷贯耳 [ rú léi guàn ěr ]

解释 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出处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32无边无际 [ wú biān wú jì ]

解释 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33气吞山河 [ qì tūn shān hé ]

解释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出处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34温文尔雅 [ wēn wén ěr yǎ ]

解释 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尔雅:文雅。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陈锡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35一臂之力 [ yī bì zhī lì ]

解释 臂:胳膊。比喻给一些力量不大的协助。

出处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36今非昔比 [ jīn fēi xī bǐ ]

解释 昔:过去;从前。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得上的。形容变化非常大。

出处 元 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小官今非昔比,官守所拘,功名在念,岂敢饮酒?”

37养精蓄锐 [ yǎng jīng xù ruì ]

解释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积蓄力量。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38和风细雨 [ hé fēng xì yǔ ]

解释 温和的风和细小的雨。本指自然现象;现多指用和缓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问题。

出处 南朝 陈 张正见《陪衡阳游耆阇诗》:“清风吹麦垄,细雨濯梅林。”

39声势浩大 [ shēng shì hào dà ]

解释 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浩大。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如今宋江领兵围城,声势浩大,不可抵敌。”

40大风大浪 [ dà fēng dà làng ]

解释 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

出处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

41天旋地转 [ tiān xuán dì zhuàn ]

解释 指天地转动。比喻时事变迁。也形容人头晕眼花的感觉。

出处 唐 元稹《望云雅马歌》:“天旋地转日再中,天子却坐明光宫。”

42招架不住 [ zhāo jià bù zhù ]

解释 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8回:“姚天君招架不住,掩一锏,望内便走。”

43日薄西山 [ rì bó xī shān ]

解释 薄:迫近;西山:泛指西边的高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临汨罗而自损兮,恐日薄于西山。”

44有生力量 [ yǒu shēng lì liàng ]

解释 ①原指军队中的兵员和马匹。亦泛指有战斗力的部队。②指充满活力的力量。

出处 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45气势磅礴 [ qì shì páng bó ]

解释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

出处 宋 文天祥《文山集 指南后录 正气歌》第14卷:“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46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释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出处 清 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47狂风暴雨 [ kuáng fēng bào yǔ ]

解释 大风大雨。比喻声势猛烈或处境险恶。

出处 宋 梅尧臣《惜春三月》之二:“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

48相濡以沫 [ xiāng rú yǐ mò ]

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水干了;鱼互相以吐沫沾湿;以维持生命。现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9翻天覆地 [ fān tiān fù dì ]

解释 覆;翻过来。使天地换了位置。形容变化巨大;彻底。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时,一屋子人,拉这个,扯那个,正闹得翻天覆地。”

50一呼百应 [ yì hū bǎi yìng ]

解释 呼:召唤。应:响应。一人发出号召;众人纷纷响应。

出处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因是爪牙四布,一呼百应,远近闻名,人人畏惧,是一个公行大盗,通天神棍。”

51尽力而为 [ jìn lì ér wéi ]

解释 尽:全部用出;为:做。用全部力量去做。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52拔山举鼎 [ bá shān jǔ dǐng ]

解释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出处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53翻江倒海 [ fān jiāng dǎo hǎi ]

解释 把大江大海都翻转过来;形容水势很大;现在多用来形容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乱不堪破坏极甚的情况。

出处 唐 李筌《太自阴经》:“东温而层冰澌散,西烈则百卉摧残,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

54所向披靡 [ suǒ xiàng pī mí ]

解释 风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所向:指风吹到的地方;靡:音米;披靡:草木被吹倒。

出处 《梁书 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憚之。”

55一木难支 [ yī mù nán zhī ]

解释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出处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56众星捧月 [ zhòng xīng pěng yuè ]

解释 众多的星星围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某人;也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喻若众星拱明月。”

57势不可当 [ shì bù kě dāng ]

解释 当:抵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出处 《晋书 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58孤立无助 [ gū lì wú zhù ]

解释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处 《后汉书 班超传》:“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

59异军突起 [ yì jūn tū qǐ ]

解释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指另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突然兴起。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60气壮山河 [ qì zhuàng shān hé ]

解释 气:气概;壮:雄壮;宏伟。形容气势之大;比山河还要雄壮。

出处 唐 张说《孔补阙集市》:“族高辰象,气壮山河,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61竭尽全力 [ jié jìn quán lì ]

解释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出处 《宋书 宗越传》:“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

62一望无边 [ yī wàng wú biān ]

解释 见“一望无际”。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在鄱阳湖旁边的一座大山上,太阳刚刚出来,把一望无边的湖水照得金光闪闪。”

63人单势孤 [ rén dān shì gū ]

解释 人数少,力量单薄。

出处 京剧《猎虎记》第十场:“劫牢之后,倘若登州兵马杀来,我等人单势孤,只怕寡不敌众。”

64以卵投石 [ yǐ luǎn tóu shí ]

解释 卵:蛋;拿着鸡蛋去碰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也作“以卵击石。”

出处 先秦 墨翟《墨子 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65以弱胜强 [ yǐ ruò shèng qiáng ]

解释 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出处 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66势不可挡 [ shì bú kě dǎng ]

解释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说势不可挡。与“势不可当”同义。

出处 《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67大难不死 [ dà nàn bù sǐ ]

解释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出处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68席卷天下 [ xí juǎn tiān xià ]

解释 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69心余力绌 [ xīn yú lì chù ]

解释 心里很想干;但力量够不上。

出处 宋 朱熹《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邻家有李永者,尚气节,雅敬慕公,察公养亲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请助公以经纪,公亦信之不疑,竭赀付之一不问。”

70战无不胜 [ zhàn wú bù shèng ]

解释 每次打仗没有不获胜的。形容军队每战必胜;战斗力极强。也指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71攻无不克 [ gōng wú bù kè ]

解释 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求之于今,邈不可得。”

72汹涌澎湃 [ xiōng yǒng péng pài ]

解释 形容声势浩大。汹涌:波涛猛烈地向上涌;澎湃:大浪互相碰撞。

出处 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73波涛汹涌 [ bō tāo xiōng yǒng ]

解释 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5卷:“盖因波涛汹涌,水遂为其所激而动也。”

74添砖加瓦 [ tiān zhuān jiā wǎ ]

解释 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75身单力薄 [ shēn dān lì báo ]

解释 人少力量不大。

出处 柯云路《衰与荣》:“嗳,年轻人,你们怎幺瞎挤?夏平站在后面护他,身单力薄,也护不住。”

76载舟覆舟 [ zài zhōu fù zhōu ]

解释 载:承载;覆:颠覆;倾覆。民众如同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的作用。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77震天动地 [ zhèn tiān dòng dì ]

解释 震动了天地。形容声势浩大。

出处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河水》:“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78漫无边际 [ màn wú biān jì ]

解释 漫:不受约束;随便;边际:边缘;界限。大水广阔;一望无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或指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也作“茫无边际、渺无边际。”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4章:“只向黎说了一些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话。”

79巍然屹立 [ wēi rán yì lì ]

解释 巍然:极高的样子;屹立:山势直立高耸。比喻象高山一样直立地上,不可动摇。

出处 梁启超《新民说》第三节:“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未一交通。”

80星火燎原 [ xīng huǒ liáo yuán ]

解释 一点儿小火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微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星火:微小的火;燎原:火烧原野。

出处 《尚书 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81移山倒海 [ yí shān dǎo hǎi ]

解释 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82一望无涯 [ yī wàng wú yá ]

解释 涯:边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出处 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1回:“二人上了山头,千峰错落,一望无涯。”

83倒海翻江 [ dǎo hǎi fān jiāng ]

解释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出处 宋 陆游《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北风甚劲遂抵雁翅浦》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屋。”

84力均势敌 [ lì jūn shì dí ]

解释 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出处 《尹文子》:“两智不能相使,两贤不能相临,两辨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力。”

85势穷力屈 [ shì qióng lì qū ]

解释 形势窘迫,力量衰竭。

出处 宋·司马光《户部侍郎周公神道碑》:“俟其势穷力屈,然后可招抚也。”

86大雨倾盆 [ dà yǔ qīng pén ]

解释 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出处 唐 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87孔武有力 [ kǒng wǔ yǒu lì ]

解释 形容人很有力气。

出处 《诗经 郑风 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88心长力短 [ xīn cháng lì duǎn ]

解释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

出处 茅盾《子夜》十六:“今天仲翁来招呼我们,实在我们心长力短,对不起极了!”

89闻风破胆 [ wén fēng pò dǎn ]

解释 听到一点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的极度惶恐。

出处 唐·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深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90回天无力 [ huí tiān wú lì ]

解释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无力:没有力量。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出处 清 冯起凤《昔柳摭谈 秋风自悼》:“后探得的耗,万箭攒心,脏腑欲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术。”

91大恩大德 [ dà ēn dà dé ]

解释 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92山摇地动 [ shān yáo dì dòng ]

解释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出处 《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93惟力是视 [ wéi lì shì shì ]

解释 谓竭尽己力而为。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惟力是视。”

94腾空而起 [ téng kōng ér qǐ ]

解释 腾空:向天空飞升。向高空升起。

出处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回:“李靖正欲挽留,只见那女子拨转马头,那马即腾空而起,倏忽不见。”

95蚕食鲸吞 [ cán shí jīng tūn ]

解释 食:吃;吞:整个儿咽下去。像蚕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来;或像鲸鱼吃食一样大口大口吞。比喻强国用逐步侵占或一举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国领土。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汝先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

96计穷力尽 [ jì qióng lì jìn ]

解释 计:计策;穷、屈:尽,竭。计策、力量都用完了。

出处 南朝 梁 萧绎《驰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晋熙附义,计穷力屈,反杀后主。”

97烈烈轰轰 [ liè liè hōng hōng ]

解释 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

出处 宋·文天祥《沁园春·题张许双庙》词:“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98以夷伐夷 [ yǐ yí fá yí ]

解释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99以夷制夷 [ yǐ yí zhì yí ]

解释 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