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进士
jìnshì

进士


拼音 jìn shì

简拼 JS
五笔 FJFG

词语解释

进士[ jìn shì ]

1.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引证解释

1.古代指贡举的人才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玄 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

2.荐举贤士

《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3.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明 清 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

唐 姚合 《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

《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熊希龄,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国语辞典

1.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因之,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会试中式,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红楼梦·第二回》:“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县。”


网络解释

1.进士 (科举考试最高等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英语翻译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进士造句

  • 1、一文不名的范仲淹终于考中了进士
  • 2、他中了进士后,步步登高,不久,就当了巡抚。
  • 3、承安进士,历任州录事、县令、国史编修官、翰林直学士。
  • 4、潘存实,字镇之,漳浦人。元和十三年进士第,仕至户部侍郎。诗一首。
  • 5、史家义时每年都举行科考,分别为春试童生、举人,秋试秀才、进士
  • 6、第一个,自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眉州眉山人,科举进士,以诗、书、画名标青史的大文豪,几度宦海沉浮,仍旧保持着豪迈洒脱的风度。
  • 7、不过这余小姐也是不栉进士,学富五车。
  • 8、长子礼贵少年考中秀才,意气洋洋曾立志成为夏国进士,只是连续三届也再没报希望了,回到老宅经营起了族中的酒楼,人送外号温秀才。
  • 9、因十多次考进士不弟,改名罗隐,黄巢起义,隐居九华山。
  • 10、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举业的终点,又是仕途的起点。
  • 11、少……少主,天家恩赐张兄同进士出身,正九品下登仕郎。
  • 12、除为文进士设立的“琼林宴”外,还有为武进士举办的“会武宴”,均群英荟萃、金鼓喧阗、排场浩大。
  • 13、这位杨爷进士出身,工笔札,有口辩,在崇祯帝面前朗朗开言,天文地理五行兵书无所不通,确实唬住了皇帝。
  • 14、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15、可以说,决意放弃为官的东门庆虽然无望成为状元进士、天子门生,在地方上也不如世代书香的士绅尊贵,但通往“泉州一霸”。
  • 16、秦简生乃是进士及第开始,为官二十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 17、石贯,字总之,会昌三年进士第。诗一首。
  • 18、唐调露二年,刘思立为考功员外郎,以进士试策灭裂,请帖经以观其学,试杂文以观其才。
  • 19、常科的科目,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
  • 20、可他毕竟是进士出身,碍于祖训,赵佶除了贬官,还真拿他没办法。
进士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