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驴唇不对马嘴的意思
chúnduìzuǐ

驴唇不对马嘴



成语拼音 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

成语注音 ㄌㄩˊ ㄔㄨㄣˊ ㄅㄨˋ ㄉㄨㄟˋ ㄇㄚˇ ㄗㄨㄟˇ

成语简拼 LCBDMZ

成语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
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成语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9卷:“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绕你从朝。”

成语辨析 驴唇不对马嘴和“风马牛不相及”;都可比喻事物两下不相合。
但驴唇不对马嘴表示不相符合;
可用于两个事物;
也可用于同一事物;
而“风马牛不相及”;
只用于两个事物;表示全不相干。

成语繁体 驢脣不對馬嘴

近义成语 答非所问风马牛不相及前言不搭后语驴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嘴

感情色彩 驴唇不对马嘴是贬义词。

成语用法 主谓式;
作补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 老师提出的问题他由于精神分散而没听清楚,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更多造句>>>

使用场景 形容有马字形容嘴巴特别大形容没有丝毫关系形容女人嘴唇漂亮形容荷花形态形容驴形容两人难沟通形容道路曲折形容女子嘴唇好看形容两件事毫无关系


英语翻译 incongruous(irrelevant; be beside the question)

日语翻译 とんちんかんである,つじつまがあわない,前後の話がちぐはぐで合(あ)わない

法语翻译 hors de propos(inassociable avec)

俄语翻译 ни с чем не сообразный

相关汉字

成语组词

相关成语

驴唇不对马嘴造句

  • 1、他在会上的发言驴唇不对马嘴,大家都听不懂。
  • 2、只是说世间文字与我等修行人有害无益,岂不闻‘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世间道理根源本来浅显,可意会知之,非要用文字描述,反倒是驴唇不对马嘴
  • 3、心儿跳,情在烧,早恋的滋味忘不了;写日记,递纸条,秘密大人不知道;第一次接吻,驴唇不对马嘴,但好有滋味;第一次拥抱,脚背踩肿了也不知,只聆听着对方的心跳;第一次牵手,触电的感觉真美妙。学着影视里的技巧,拙笨得有些可笑。爱了就爱了,过了就算了。珍惜身边人,祝你爱情美好!
  • 4、那知客僧起了疑心,一番盘问之下,答的驴唇不对马嘴的壁宿自知露了马脚,赶紧借口方便,从茅侧的后墙翻出去,再度仓惶逃走,这一回连度谍都丢了。
  • 5、这些话前半段完全是生搬国产解放剧的台词,只是把党国改成了国家,后面的话就完全就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胡诌了。
  • 6、他在会上的发言,驴唇不对马嘴,不知说些什么。
  • 7、幽默作为一种“错位”语言艺术,常常运用意外的甚至驴唇不对马嘴的移植或组合,构成令人捧腹的幽默,因此要突破常规思维,这样才能巧发奇中。
  • 8、盛秋月坐在主位上,跟坐在下手位的吕青橙有一句没一句的说这话,这二人的思想估计都不再聊天上,驴唇不对马嘴的。
  • 9、驴和马相识半年了,马终于鼓足勇气向驴表白:亲爱的,嫁给我吧,我会一生一世对你好的,让我亲亲你好吗?驴拒绝道:对不起,俺娘说了:驴唇不对马嘴
  • 10、对我来说,写文章是及其痛楚的事。有时一整月都写不出一行,又有时挥笔连写三天三夜,到头来却又全都写得驴唇不对马嘴。尽管这样,写文章同时又是一种乐趣。因为较之生之维艰,在这上面寻求意味的确是太轻易而举了。村上春树
  • 11、我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呢,这种回答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
  • 12、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天气很好,可是我的心情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没听课,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怒气冲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 13、复杂了,有时稍不留神就可能导致你满盘皆输,因此第一步的连线显得格外重要,定要慎重;至于填空题就不必说了,它需要你仔细研究,顾全大局,每一个空都要为下一个空而着想,否则就前后不一,驴唇不对马嘴
  • 14、这样便于做题,并且做题时不能马马虎虎,驴唇不对马嘴,答案与题意不符,要精益求精。
  • 15、我帮你算一下,你不适宜跟属马的异性谈恋爱,如果你非要跟属马的谈恋爱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要跟对方接吻,因为因为驴唇不对马嘴
  • 16、五十个人,却叫做“百家姓”,乍看驴唇不对马嘴,其实并无不妥。中国经典启蒙名着。杨葵 
  • 17、五十个人,却叫做“百家姓”,乍看驴唇不对马嘴,其实并无不妥。中国经典启蒙名着。杨葵
  • 18、说完自己也觉得驴唇不对马嘴,赶紧溜了。
  • 19、去南京,跟解决钱粮问题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啊。
  • 20、楼主啊,大多数人对你的链接只会看看开头和结尾,在这里提问题,你最多只能得到驴唇不对马嘴的答复。
驴唇不对马嘴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