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成语 形容场面血腥的成语

形容场面血腥的成语


1头破血流 [ tóu pò xuè liú ]

解释 打破了头;血流出来了。形容受到严重打击或惨遭失败时的狼狈相。

出处 唐 吕道生《定命录 桓臣范》:“其如果偷两千而去,至徐州界,其婢与夫相打头破血流。”

2惨绝人寰 [ cǎn jué rén huán ]

解释 惨:狠毒;残酷;绝:穷尽;人寰:人世;人间。世间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了。形容残酷凄惨到了极点。

出处 毛泽东《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此一惨绝人寰之浩劫,实为我国内战史上空前所未有。”

3尸横遍野 [ shī héng biàn yě ]

解释 尸:尸体;横:杂乱;遍:到处。尸体布满四野;形容死人极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4血雨腥风 [ xuè yǔ xīng fēng ]

解释 下着鲜血的雨;刮着腥味的风。比喻形势、时局的险恶。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5饿殍遍野 [ è piǎo biàn yě ]

解释 殍:人饿死后的尸体。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6血肉模糊 [ xuè ròu mó hu ]

解释 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

出处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4章:“弟兄们让不开路,被火车碾的断腰折骨,血肉模糊。”

7刀光血影 [ dāo guāng xuè yǐng ]

解释 形容血腥的杀戮。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一:“武汉三镇,自北伐以来,在刀光血影之下已经窒息了整整十年。”

8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解释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9惊心动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解释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出处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0谈虎色变 [ tán hǔ sè biàn ]

解释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出处 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11切肤之痛 [ qiè fū zhī tòng ]

解释 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

出处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12魂飞魄散 [ hún fēi pò sàn ]

解释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13战战兢兢 [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解释 战战:恐惧得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4骇人听闻 [ hài rén tīng wén ]

解释 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出处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15惊弓之鸟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解释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出处 《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16支离破碎 [ zhī lí pò suì ]

解释 支离:分散。形容散乱不整;残缺不全。

出处 元 许谦《白云集》:“近代以文辞取士,而不考其实,惟务雕镌镂刻,破碎支离,波淫邪遁之辞,靡所不至。”

17皮开肉绽 [ pí kāi ròu zhàn ]

解释 绽:裂开。皮肉都裂开。形容被殴打得伤势极重。

出处 元 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开肉绽碎了骨头。”

18疲于奔命 [ pí yú bēn mìng ]

解释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到处奔走;精疲力竭。后指忙于奔走应付;非常疲劳。也形容事情繁多;忙得精疲力尽。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剋也。”

19心有余悸 [ xīn yǒu yú jì ]

解释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悸:因为害怕而心跳。

出处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20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21诚惶诚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解释 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诗传》:“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22意气用事 [ yì qì yòng shì ]

解释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

出处 清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初稿》:“潜心力行,以求实得,始知曩日意气用事,刻意破除,久归平贴。”

23惊魂未定 [ jīng hún wèi dìng ]

解释 惊魂:受惊吓的心灵。形容受惊吓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出处 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24大惊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释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25胆颤心惊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释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26心惊胆战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释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27提心吊胆 [ tí xīn diào dǎn ]

解释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28约法三章 [ yuē fǎ sān zhāng ]

解释 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出处 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9惶恐不安 [ huáng kǒng bù ān ]

解释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30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31错落不齐 [ cuò luò bù qí ]

解释 形容极不整齐。

出处 叶圣陶《皮包》:“十多封来信……开口处错落不齐,是随手撕的。”

32风姿绰约 [ fēng zī chuò yuē ]

解释 风:风度;绰约: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出处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们往不远处一张餐桌上看,果然有个风姿绰约的女子独坐桌旁摆着筷子等菜。”

33食肉寝皮 [ shí ròu qǐn pí ]

解释 吃他们的肉;剥下他们的皮当褥子垫。形容对敌的深仇大恨。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34秋毫之末 [ qiū háo zhī mò ]

解释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35血流成河 [ xuè liú chéng hé ]

解释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36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解释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37爱才如渴 [ ài cái rú kě ]

解释 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出处 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38吊胆提心 [ diào dǎn tí xīn ]

解释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39力尽筋疲 [ lì jìn jīn pí ]

解释 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出处 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

40腥风血雨 [ xīng fēng xuè yǔ ]

解释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出处 清 陈天华《警世钟》:“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41落落穆穆 [ luò luò mù mù ]

解释 落落:冷落的样子;穆穆:淡薄的样子。形容待人冷淡。

出处 《晋书 王澄传》:“澄尝谓衍曰:'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衍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

42鲜血淋漓 [ xiān xuè lín lí ]

解释 淋漓:不停往下滴落的样子。形容鲜血流淌不止。

出处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四折:“猿背弯躬,醉眼朦胧,腰项斜称,呀!他可早鲜血淋漓了战袍领!”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一回:“也有打破头的,鲜血淋漓,好不惨伤。”

43血流漂杵 [ xuè liú piāo chǔ ]

解释 流的血多得能把舂米的木棰都漂浮起来。杵:旧时舂米的短木棰。

出处 《尚书 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44皮里阳秋 [ pí lǐ yáng qiū ]

解释 皮里:内在;阳秋:即春秋;因晋简文帝之母名阿春;晋人避讳;改“春秋”为“阳秋”;春秋:即春秋笔法。对人物、事件的褒贬不在表面而在内里。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45难乎为情 [ nán hū wéi qíng ]

解释 见“难以为情”。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斯时也,伤春者有难乎为情之怨,寻胜者作无可奈何之歌。”

46齐心并力 [ qí xīn bìng lì ]

解释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亦作“齐心同力”、“朋心合力”、“齐心协力”、“齐心合力”。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上托兄长虎威,深感众头领之德,齐心并力,救拔贱体,肝胆涂地,难以报答。”

47河倾月落 [ hé qīng yuè luò ]

解释 表示夜将尽。

出处 元·陈樵《月放过赋》:“河倾月落,馀欢未歇。”

48渴而掘井 [ kě ér jué jǐng ]

解释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出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49楚楚可爱 [ chǔ chǔ kě ài ]

解释 形容陈设整齐,令人喜爱。

出处 郁达夫《沉沦》:“庭内的假山如花草,布置得楚楚可爱。”

50情见乎词 [ qíng jiàn hū cí ]

解释 见“情见乎辞”。

出处 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下》:“故国旧臣,俯仰上下,情见乎词矣。”

51命词遣意 [ mìng cí qiǎn yì ]

解释 见“命辞遣意”。

出处 王闿运《郭新楷传》:“军檄笺启,日有百数,新楷命词遣意,轻重悉宜。”

52寒心酸鼻 [ hán xīn suān bí ]

解释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出处 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53末路之难 [ mò lù zhī nán ]

解释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54尸山血海 [ shī shān xuè hǎi ]

解释 形容杀人之多。

出处 《三国志平话》中卷:“两壁相并,把长安变为尸山血海。”

55井渫不食 [ jǐng xiè bù shí ]

解释 亦作“井渫莫食”。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

出处 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

56章甫荐履 [ zhāng fǔ jiàn lǚ ]

解释 冠被垫在鞋子下。比喻上下颠倒。

出处 《文选 贾谊屈原文>》:“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57穆如清风 [ mù rú qīng fēng ]

解释 指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

出处 《诗经 大雅 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58履舄交错 [ lǚ xì jiāo cuò ]

解释 鞋子杂乱地放在一起。形容宾客很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

59事齐事楚 [ shì qí shì chǔ ]

解释 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