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北征的意思 北征造句

北征造句


10字左右

  • 1、洪武三年北征,克察罕脑儿。
  • 2、太祖北征,至陈桥,为众推戴。
  • 3、传檄四方,挟帝北征
  • 4、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
  • 5、余受而北征,轺焉,舟焉,而稿具焉。
  • 6、时诸将北征,以琥珀治金疮。
  • 7、帝北征,转饷有方。
  • 8、为钳制魔族入侵,燕歌北征雪国。
  • 9、浩以定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
  • 10、还,从帝北征,与辅练兵塞外。

20字左右

  • 1、邑当出关孔道,值北征过境,军需旁午,致劳瘁卒于官。
  • 2、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
  • 3、不知贵人意下若何?北征之事庶乎可行否?
  • 4、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
  • 5、皇兴四年,车驾北征,帝亲誓众,而尼昏醉,兵陈不整。
  • 6、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 7、朝廷派谢万率军北征,他常以啸咏自高,从不抚慰将士。
  • 8、数从成祖北征,能知边将贤否、厄塞险易远近、敌情顺逆。
  • 9、谁家女儿,出嫁北征;竹器满船,锦绣蕙风。
  • 10、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30字左右

  • 1、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 2、东征西讨,南下北征,尚有西夏东辽虎视眈眈,惜天下未定而命数已尽。
  • 3、那时候,郑启已经踏上了北征的路途,对未过门的儿媳的归省,老母亲没有丝毫的怀疑。
  • 4、周太祖北征,行友道献俘馘人马以求见,且请自效,乃厚加赐予,留之军门。
  • 5、你是霍去病。勇气是你做人的名片!因为它,才有了你北征匈奴的传代佳话!
  • 6、说的是恒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 7、臣受命之诸葛亮诸葛亮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 8、始皇一统六合,修筑长城,武帝北征匈奴,战功赫赫,孙中山武昌起义,建立民国。
  • 9、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 10、臣受命之诸葛亮诸葛亮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40字左右

  • 1、后,应师北征,收复涿、易失地,迁宁武军承宣使、燕山路副都总管,又加龙、神卫都指挥使,即收复景州。
  • 2、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 3、天下之事,其流一也,功同赏异,不平谓何?又骠骑李崇,北征之日,启募八州之人,听用关西之格。
  • 4、读史时每每读到霍去病北征时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心头总充斥着一种浩然正气。

50字左右

  • 1、洪武二十年北征辽东元朝旧部时,蓝玉还是冯胜的副手,在冯胜被夺职后,他接掌了大将军印,第一次成为数十万大军的主将。
  • 2、暗渡陈仓,直吓得楚军魂飞胆破;背水列阵,又叫得汉兵奋勇当先;东拒北征,敢使得诸侯束手就擒;十面埋伏,感叹间霸王魂归西天。
  • 3、臣徐考之,则侍卫之兵日夜潜发,枢机之递星火交驰,戎作之役倍于平时,邮传之程兼于畴昔,乃知陛下将有事于北征也。

60字左右

  • 1、赵国必救,救赵就是救楚,这是楚国必须北征的主要原因,哪怕他是想借赵地聚天下英雄而歼之,楚国也要去,搅他个天翻地覆,马仰人翻,网破鱼出。
  • 2、此时正值北海以袁福通为首的七十二路诸侯造反,太师闻仲奉敕北征,前方战事吃紧,陈塘关守备森严,城里城外都是游戈的军兵,城头上刀枪映日,旌旗蔽空。
  • 3、你投笔从戎,弃家投南,你指望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你怎会想到当朝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新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

70字左右

  • 1、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我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
  • 2、招安后,北征辽国,剿灭田虎,南讨清溪,生擒方腊……更是功勋卓着,但在宋江班师回朝后,却拒回卞静京,心甘情愿在六和寺出家,成了水浒传中为数极少的善终者。

90字左右

  • 1、他们北征辽国,剿灭虎田、王庆,众头领尽皆无损,威枕四方;南讨方腊一役,却使梁山英雄们损兵折将、七损八伤其生存者并未因此而获得合理、应得的回报,反遭奸臣迫害,梁山好汉们几乎没有一个善终,表现出了忠心报国的无奈。

词语解释

北征[ běi zhēng ]

1.犹北伐,向北征伐

2.北行,北上

北征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