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打尖的意思 打尖造句

打尖造句


10字左右

  • 1、打尖一词,至今使用。
  • 2、“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我大便。”。
  • 3、◎打尖:意指旅人中途吃饭。
  • 4、驿站的中间站,以便休息打尖或换马。
  • 5、打尖:每次施肥前要打尖

20字左右

  • 1、弟子投客店,他也投客店,弟子打尖,他也打尖
  • 2、干隆初年,赶海的渔民开始在这里歇脚打尖
  • 3、有时赶不到宿头,或是错过打尖,只得挨饥忍饿,坐以待旦。
  • 4、四位客官,是要投店,还是要打尖吃饭?小人马上去预备。
  • 5、大忙季节一日四餐,午前歇气时吃糕点,名为打尖、打么台。
  • 6、那姐儿便对那汉子道:不如趁那班憨子远了,赶紧找一处打尖
  • 7、由于打尖挂单的僧人甚多,寺里安排宿处感到为难。
  • 8、干隆初年,赶海的渔民开始在这里歇脚、打尖
  • 9、兄弟三人,一同趱路,经过黄土岗,打尖过夜。
  • 10、一月之后,打尖儿住店的客人络绎不绝。

30字左右

  • 1、此时,还未黄昏,客栈里的人零零星星,有的是打尖的,有的是住店的。
  • 2、“刘家铺子”是曾经名富一时的客栈,来往的客商在这里打尖,驹旅流浪之人在这里过夜。
  • 3、沿街即为市,吆喝不断,招揽游客,品茶打尖,观景休闲,游人的五官得到了尽情的享受。

40字左右

  • 1、店小二看到一个大人带着一群小孩来投店,而且衣着确实土气,懒懒的迎上来问道:“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 2、只见岸旁栉比鳞次,座落着一座市镇,两人辛苦了一夜,泊舟上得岸来,寻了一家酒楼,便欲在店中打尖用饭。
  • 3、大人,背后就是墨累河,前面不远有一座相当繁华码头集镇,来往船只不少都在这里打尖补给。
  • 4、我搭摩托车走了大约几十公里,终于找到一家给货车司机打尖的路边小饭店,我向店主买了些水和干粮。
  • 5、系舟上岸打尖住店,风语人言或路过我耳边,城阙荒草枯荣几劫,万家悲喜自有岁月消解。照墨 
  • 6、系舟上岸打尖住店,风语人言或路过我耳边,城阙荒草枯荣几劫,万家悲喜自有岁月消解。照墨
  • 7、骑马的、坐车的、走路的,来来往往,路边偶尔还有摆摊的小贩,供南来北往的客商打尖稍息。
  • 8、东京地铁站和便利店都是长长人龙,每个人静静地等候,没有打尖、没有抢劫、没有互相指骂。
  • 9、小鸟也喜欢在它身上停留驻足,如果没有老槐树,那些麻雀、燕子飞累了,到哪里打尖歇息?

50字左右

  • 1、韩商暗中盘算,毕竟已连赶了一天一夜的路,人倦马乏,打尖歇息总是必要的,便嘱咐道:也好,你我到那里少说话,打尖吃茶,歇息片刻便走。
  • 2、在中国,平常无论在哪里吃饭、打尖,你若向店家要碗白开水,他总是会痛快答应的,没有谁会为给你倒杯白开水而跟你要钱。
  • 3、它流过涓涓的小溪,跳过奔腾高丈的瀑布,冲打尖锐的崖石,也荡漾与平坦而宽阔的平原,也亲吻那浩瀚无边的海洋。
  • 4、话说赵子凡从东京出发赶了一天的路,经过开封县,又穿越了兰考县,在日落之时,刚巧达到了虞城县,眼看天色不早,便只能打尖住店。
  • 5、石黄岩快马出京城,在路边小点打尖,却发现有人提前为他安排好饭菜,正在疑惑,格格荣秀撩帘走进来,两人眉目传情私定终身。
  • 6、秦汉时,便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于往来路人歇脚打尖之地,也时常被官家视为交通要道盘查往来可疑之人。

60字左右

  • 1、到了20时左右,夜幕降临,饥肠辘辘的两辆车的人才合在一起,在石林县城打尖吃饭,大家诙谐戏谑着白天的故事,浑然忘却途中等待的焦虑。
  • 2、由花门楼乘旅游观光车上山到耍钱场。此处属古驿站,状如盆地,四周森林茂密,中间绿草如毯,乃天设地造的园林风景,更是南来北往的客人歇脚打尖之地。

70字左右

  • 1、寒冬如同浪潮,浪打尖般冲走了生机。落叶消逝后,曾经葱郁的树剩下了尖尖的枝干,仿佛要刺破苍穹。冬梅在凛冽中颤巍巍地开出一朵两朵般若,最终在这个春天枯黄地老去。

100字左右

  • 1、每年秋天,罕见的中华秋沙鸭总是眷念着这块纯净的土地,不远万里地来到我的家乡;吴岭水库是大雁和苍鹭的中转站,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水鸟在这里打尖落脚,远行的鸟儿们在这里填饱肚子,美美地睡上一觉,再各奔东西;成群结队的鸳鸯在杨集的鸳鸯湖嬉戏、玩耍

词语解释

打尖[ dǎ jiān ]

1.旅程中间的短暂停留(休息或吃饭)

倘若在平时行军,遇着这样好的地方,应该命人马停下来休息打尖,然后再走。——姚雪垠《李自成》

2.掐去棉花等作物的顶尖儿,也叫“打顶”

打尖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