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碾子的意思 碾子造句

碾子造句


10字左右

  • 1、碾子跑不到科伦前面。
  • 2、琚侣不怕山峰高,麦子哪怕碾子压。

20字左右

  • 1、在爬山的途中,我们看见了一个磨谷物的碾子
  • 2、京东一带,比如:唐山的农村有用炊帚占碾子的风俗。
  • 3、小毛炉除了打碾子造火药,它还十分酷爱拉板车。
  • 4、先是用碾子上铸铁的轴当砧子,后来用铁道轨当砧子。
  • 5、白菜顶在怀柔县北部碾子乡郑栅子村。
  • 6、全村就那一个石碾子,还要用生产队的毛驴拉。
  • 7、石碾子、风车、筛子、簸箕、斗、麻袋、架子车、磅秤。
  • 8、而母亲平生对我的唯一一次打骂,也是发生在这这碾子旁。

30字左右

  • 1、吱扭响的碾子,早巳碾好了黄米面,专等儿子回家过年炸油糕,吃油馍。
  • 2、在这些地方,煤油灯照明、石碾子磨面、龙骨车提水,还是普遍现象。
  • 3、西北部与碾子山区接壤,滨洲铁路、碾北公路贯穿鲁河乡境内,并有火车、汽车站点。
  • 4、即使这样,有时候使活碾子也的排行,忙起来,碾子整天整夜的转,没个闲的时候。
  • 5、拌好的食材,倒入木质的模具中,用专用的工具木碾子压平,压紧,形成一个整体。
  • 6、哪怕只有一户两户人家,也会极其虔诚的在院落显眼处,摆一盘碾子
  • 7、从旧照片中,我看到,要用差不多50个壮劳力来拉石碾子在新建的跑道上来回滚动。
  • 8、小二哥浑身水淋淋地躺在碾子上,挺着肚子,像碾子上泡个琵琶。
  • 9、妈妈说是没人用了,村里人闲着没事说要按一个碾子和一个磨当纪念,爸就去按了。
  • 10、端端的围在碾子四周,手里做着针线活,嘴里唠着东长西短天南地北。

40字左右

  • 1、干隆五十七年农历四月初一这天,银洞沟南边十里地处的碾子沟集市上,恰好是十天一次赶场。
  • 2、如果某家要压碾须要在早饭前先把一把小苕帚或炊帚放到碾盘上去占位,向同村的人表示有人要用碾子
  • 3、啊!你真美家乡的碾子沟水库,我爱你那柔和的雾;爱你那华丽的夜景;爱你那淳朴的演唱会。
  • 4、不为别的,只为碾子边这氛围,只为倾听这动情的碾歌声声,只为碾子的故事更长久……
  • 5、今天我们向参加战斗那一代的贵宾,包括那些在跑道上来回拉过这个石碾子的贵宾表示感谢。
  • 6、镇上的人把这条小巷叫石碾子巷,是因为巷口靠山墙处有一座石碾,青石碾砣,青石碾盘。
  • 7、碾坊:是用来碾米的它和碾盘,碾子,碾槽,这叫碾拖,碾斗,构成了一部联动的机器,用牛来拖动。
  • 8、家乡的碾子沟水库是一处美景,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人来参观,如今正值秋天,它更是绝美的。
  • 9、书情,如咖啡,如酒,如茗,耐生活的碾子研磨,耐生活的缸罐发酵,耐生活的茶壶煮泡。日子越长,越品其醇,其清,其甘
  • 10、在景区内还可以亲手推碾子、磨面、摊煎饼、下厨做饭,自己摊出来的煎饼配上章丘大葱,美味无穷。

50字左右

  • 1、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鎏金飞仙鹤纹银茶罗子,鎏金壶门座茶碾子,琉璃茶盏及盏托,鎏金飞鸿纹银茶则,银火箸,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
  • 2、于是,带着许多疑问走回家问父亲去了,父亲对我说做麻汤饭用的是麻子,就是把麻子在碾子上加工成油所剩的油炸。
  • 3、碾盘中间有竖轴,碾盘和磙子上分别刻着许多有规律的条纹,目的很简单,就是增加碾子的摩擦力,来回转碾轧粮食。
  • 4、今天,我忽然发现我家里的墙壁上有一团黑黑的东西,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壁虎,便用碾子把它捉下来放进一个透明的罐子里。
  • 5、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 6、爸爸说都重要,村里按碾子和磨这一辈子按几回呀,可能也就这一回了,你不是一年回来一次么,团聚的时候多着呢。
  • 7、麦场,其实就是在一块很平常的地里,刨松了土,然后再洒上水,放上麦草,用石碾子一遍一遍的滚压,直到像现在的柏油路一样平整光滑。
  • 8、后来,我看见壁虎的尾巴又长又细的,便觉得佷好玩,于是就用碾子抓起了它的尾巴,谁知我一抓起来那尾巴就断了,我以为它会死了。
  • 9、不过,漫步在林荫路上呼吸着新鲜空气,不时还能玩一些小游戏:扎气球、打气枪、掷皮球、推碾子、荡秋千,也别有一番乐趣。

60字左右

  • 1、这里还有一个小型的农耕博物馆,陈列着过去那些普通的农具和生活用具,水碾子、龙骨车、织布机,还有犁头、猪槽等等,勾起游客关于昔日农耕生活的回忆。
  • 2、晚上,灯光迷离,我还坐在椅子上看着英语,眼皮睁一下闭一下,恹恹欲睡,头晕脑胀,手也酸痛的下垂,肩膀骨头,感觉哪里都累,身体就像被碾子机碾压过似的。
  • 3、在那里我看到了古老的窑洞,了解了过去的民间风俗习惯,坐花轿、骑毛驴、推碾子、看皮影看到了那圈里面的牲畜,让我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农村的生活。
  • 4、农业发展就不能实现机械化,首先是粮食加工:稻子、麦子、玉米等带皮粮食的加工只能靠石磨碾子等笨拙的工具和人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质量粗糙。
  • 5、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
  • 6、他在花山工作的时候他知道群众因为他在这里工作,而到另一个碾子上碾米去了!他就把群众请到他工作的地方碾米,这种高尚的行为使我深受感动。
  • 7、突然,燕子从水面掠过,鸣叫着,好像在说:好消息,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乌云越来越多,远处传来一阵闷雷声,像是一个巨大的碾子滚了过来。
  • 8、石碾子让村里拉走平整路去了,剩个光净净的碾盘子,队员们用来做餐桌和擦拭武器的平台,这会子,上面放了一个秸秆编的篮子和一个瓦罐罐。
  • 9、农民伯伯拿着镰刀到水田里收割稻谷,然后用绳子把稻谷捆起来,运到粮仓里,再用碾子把谷子一颗颗地碾下来,最后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
  • 10、说起碾子,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比较陌生,可在一些山区,就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老乡们对碾子的感情也是难以言表的,可以说是须臾离不了的。

70字左右

  • 1、想一想,如果心中没有群众,没有普通群众的情怀,怎么会去管日复一日的碾米声和村子里有几台碾子?不仅如此,他还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也正是一位伟人的高尚情怀。
  • 2、河里有一条长长的跨湖梅花桩,走梅花桩的人很多,还要排队呢!我在排队时,看见了一个水车,这水车被流水推动着,把碾子都推动了,正好用来碾米,这样就不用人来做事了。
  • 3、她的米也很好吃。把她的米粒泡一下,在碾子上碾成面,用来蒸糜子面馍,或者摊黄馍馍,那诱人的味道简直无法形容。含在口里有一种甜丝丝的香,沙沙的,像喃了一口白沙糖。
  • 4、只见爸爸割了些泛黄的青麦将它们连麦穗煮熟,又用搓衣板搓下麦粒,再用簸箕簸干净麦糠,把剩下的麦仁儿倒进石碾里,将碾子一圈一圈推动,一根根小青虫似的碾转就钻出来了。
  • 5、我不是一向自视高雅吗?气急败坏,得理不饶人,这难道也叫高雅?带着复杂的心情,我缓慢地转过身,却发现她坐在门外的石碾子上,略带羞涩地笑着,眼神里却闪现着愧疚与惶恐。

80字左右

  • 1、大约三四天后,取下半干的东巴纸,用铁碾子反复用力碾压,让纸的两面都变得光滑、平整。而后继续晾晒,待纸彻底晾干后,纸色牙白,用手轻轻一揭,就可以把纸取下。这样,就做成一张东巴纸了。
  • 2、接着向前是一只小羊驼,同学们都上手去摸,柔柔的毛,肥肥的肉不愧是动物明星中顶尖的高手。来到这儿的目地就是让我们体验乡村用的剥农作物的不同,体验劳动人民的辛苦。碾子,剥玉米粒用的东西。

90字左右

  • 1、小毛驴造火药的时候,总爱用一块红布蒙着自己的双眼,然后对天长叹一声,接着就是不停地围着碾子转起来,转了一圈又一圈,一天能够打到三四碾,丝毫没有影响小毛驴那小小的头脑,反而是越转越兴奋,越转越清晰。
  • 2、接着,我来到畿南粮仓,在这里我认识了几种粮食,分别是金黄的麦子、圆溜溜的黄豆,火红的高粱,像一颗颗金黄珍珠似的玉米粒……我还体验了一把挑扁担和推碾子,深切地感受到过去人们种庄稼的辛苦,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
  • 3、随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家家户户每天都在污染地球。马路上洗车的尾气早已碾子污染空气的罪魁祸首。公交车、拖拉机、柴油机则是头号排放尾气的交通工具。这些尾气使路上的行人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 4、清贫的日子就像梨树下的石碾子,慢慢地碾压着外公的身与心,但生活充满阳光,生活充满希望,火红的政策一直鼓舞着人心,将外公变得更加坚强,让外公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我以祖国共奋进,我以祖国共成长。

100字左右

  • 1、我们家乡的腊八粥,就是将稍微浸过水的玉米,在村口的石碾子上碾成半颗粒状,用簸箕簸出玉米皮,筛去面粉和小颗粒,再配以胡萝卜、菠菜、豆腐、臊子肉、葱、姜、蒜之类佐料,经过一夜的忙碌,一大锅扑鼻的腊八饭香,就在我儿时的睡梦中飘荡起了。
  • 2、小的时候我不太懂姥爷为什么要这样做,逐渐长大的我越发懂得,这就是姥爷朴实本色的生活;冬天,老爷和姥姥成了闲人,坐在烧热的炕上跟我们讲自己亲身跟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跟我们玩牛牌,一起去推碾子,给我们做年糕,做驴打滚吃。

词语解释

碾子[ niǎn zǐ ]

1.轧碎谷物或去掉谷物皮的石制工具,由圆柱形的碾轮和承担碾砣的碾盘组成

2.泛指碾轧东西的工具

药碾子。

汽碾子。

碾子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