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隆中对的意思 隆中对造句

隆中对造句


10字左右

  • 1、八、会古城兄弟聚义、隆中对诸葛出山。
  • 2、商战隆中对,滔策定八闽。

20字左右

  • 1、他以古讽今,“‘隆中对’不会错的,问题在人。
  • 2、其谈笑风生,指点江山样子,颇有些‘隆中对’味道。
  • 3、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 4、一次隆中对,深谋远虑,定足三分,知己知彼。
  • 5、贾诩一边说,一边在想杨奉刚才说的隆中对是什么东西。

30字左右

  • 1、“隆中对”“刘备借荆州”“火烧赤壁”“当阳长坂坡”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发生在湖北。
  • 2、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着名的“隆中对”,随后出山辅佐刘备。
  • 3、隆中对、刘备借荆州、火烧赤壁、当阳长坂坡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发生在湖北。
  • 4、要不然,在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后,何来隆中对,何来不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 5、不必说隆中对,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不必说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40字左右

  • 1、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着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 2、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着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 3、隆中对,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等事,让绝大多数的人认为他是三国最聪明的人,,我倒不这么认为。
  • 4、庞德公、庞统诸人也感觉大惊,因为本策略实在不遑多让历史上的隆中对,若实行起来更为稳定。
  • 5、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

50字左右

  • 1、有人相貌平常,可能就“抱荆山之玉,握灵蛇之珠”;有人别无长物,可能就胸有“隆中对”;就是穿得差的人,也是人,也有人的尊严。
  • 2、但其实他是有野心的,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从在南阳草庐里着名的隆中对便可以看出他虽不出门但知天下事。
  • 3、隆中对,你为刘备画下了美好的未来蓝图,也从那时起,兴复汉室的使命成了你肩上沉重的包袱,成了你举步艰难的枷锁。
  • 4、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
  • 5、诸葛亮的事迹不胜枚举,耳熟能详的有:隆中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无不体现诸葛亮过人的智慧。

60字左右

  • 1、再给十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端出来后,刘琦不由得颇为得意,历史上刘表不过座谈之客,应该难以反对吧?但谁知道,初时刘表还犹豫,片刻立马否决。
  • 2、孔明是谁?三国时朞的战略家隆中对,火烧赤壁,助刘玄德定三国之势,七擒七纵孟获,人称卧龙先生可惜呀可惜!终究有心杀戒,无力回天啊!

70字左右

  • 1、可即便诸葛亮身份低微,先主仍然三顾茅庐来请孔明出山,难道仅仅是因为徐庶的推荐吗?仅仅是因为此人被称为卧龙吗?问鼎三国怎立脚?隆中对里见分晓。
  • 2、身虽躬耕于南阳,心却早已兼济天下。一次隆中对,深谋远虑,定足三分,知己知彼。一个薄弱的王朝,在他的辅佐下得以强大,与曹魏、孙吴鼎足三分。成为三国历史上的佼佼者。

80字左右

  • 1、我喜爱埋头于书海之中,与古人一起体会当代的生活。这也便是精神的潮流。我随着潮流穿梭于古代,与诸葛孔明一同妙答隆中对;与李太白一起饮酒作诗走天下这时尚,也便只存在于那古代的书籍之中了。
  • 2、假使历史重来一次,是群雄逐鹿,还是鼎足三分?谁又能统一天下?假使历史重来一次,依旧不会改变三国的命运,蜀破,魏灭,吴降,隆中对化为三泡影,一个因战争开始的故事,终将以战争结束。

90字左右

  • 1、五千年来的文明传承,就是一场场的少年奋斗史,甘罗十二岁拜上卿,霍去病十七岁伐匈奴,康熙皇帝7岁称帝,孔明19岁隆中对三分天下,一路走来的中国少年虽一路坎坷,但仍然风雨前行;即便前途渺渺,也能勇往直前。
  • 2、下一个就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诸葛亮的故居古隆中了,古隆中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他景色宜人,人文景观丰富,更是许多三国事情的发生地,三顾茅庐就是特别主要的一件事,隆中对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词语解释

隆中对[ lóng zhōng duì ]

1.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次往访,询以治世大计。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家帝业,史称“隆中对”

隆中对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