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俸禄的意思 俸禄造句

俸禄造句


10字左右

  • 1、过于丰厚的俸禄,反而会削弱斗志。
  • 2、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颜之推 
  • 3、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
  • 4、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 5、而且朝廷还常常拖欠、停发官员俸禄
  • 6、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颜之推
  • 7、清贫寡欲,资仰俸禄而已。
  • 8、自己任命二千石俸禄的官吏。
  • 9、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 10、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

20字左右

  • 1、日食百姓粟米,月食国家俸禄,不为百姓办事,百姓养我何用。
  • 2、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靠着小小的俸禄养成了大腹便便者。
  • 3、他在任一年多,清正廉洁,只靠俸禄为生,从不取非分之财。
  • 4、对于京官的俸禄发放,南唐依例延习盛唐的做法。
  • 5、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 6、高官俸禄,锦衣玉食,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 7、烟火人间,一室月明一床书,一锭俸禄一钓翁,一尺讲台一腐师。
  • 8、那两位大臣自知有过,便乖乖领罚,被皇帝罚了5年的俸禄
  • 9、正德做起,把德行放在首位,可以保俸禄、保官位、保生命。
  • 10、古代俸禄甚薄,官员入不敷出,“贵官自理”。

30字左右

  • 1、致仕官员有俸禄往往只是高级官员才享有的特权,并不适用于中下级官员。
  • 2、放弃高薪俸禄,怀着满腔热血一心做个为民请命的好记者,愤世妒俗、揭露社会丑陋。
  • 3、日食百姓粟米,月拿国家俸禄,不为百姓办事,老百姓养我们何用。
  • 4、以国学修身,做到从律己、正德做起,把德行放在首位,可以保俸禄、保官位、保生命。
  • 5、尸位素餐,国家每年许多俸禄养着,真发生大事的时候,却是一点用也没有。
  • 6、作恶多端的贪官,陶公早有所闻,他对夫人说:“我能为五斗米俸禄对这样的人折腰吗”。
  • 7、从京官的资历、能力以及俸禄入手,可以考察清代官场中与制度并行的潜规则。
  • 8、夫久任则阅历深,习惯则智巧出,加之厚其养廉,永其俸禄,则无瞻顾之心,而能专一其志。
  • 9、一百亩地不算多,可也能小富即安了,再加上自己这县尉的职务,也有不少俸禄
  • 10、据他说自己年幼丧父家贫如洗,他做官后却很清廉,只靠俸禄养着一家老小。

40字左右

  • 1、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 2、可这个督察是个欺上压下、作恶多端的贪官,陶公早有所闻,他对夫人说:“我能为五斗米俸禄对这样的人折腰吗”。
  • 3、并对贬官的俸禄进行了关注,认为贬官的俸禄自天宝以后,一直都是依照职事官的品秩来发放的。
  • 4、另外,京官每年还有禄米,从正一品七百石到从九品递降到三十石,高级官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禄
  • 5、这些世袭罔替的既得利益集团,不但俸禄优厚,还腐朽堕落,形成一个毫无法纪、维护私利的小圈子。
  • 6、用兵的要义,在于注重礼节,厚给俸禄。注重礼节,智谋之士便会前来投奔,厚给俸禄,忠义之士便会视死如归。
  • 7、以俸禄在家乡建宗祠,在白鹭屿办南屏书院,所居旧屋朴陋湫隘,无所增缮,布衣蔬食终其身。
  • 8、明朝的“海青天”海瑞,死后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和几件旧衣服罢了。
  • 9、子思喟然叹息道:鳏鱼虽然难得,因为贪心死在诱饵上;学士虽然懂得道理,死在贪心俸禄上啊。
  • 10、高官俸禄,锦衣玉食不,铁骨铮铮的男儿岂能为荣华富贵折腰!一腔热血的他不愿屈服,带着那一身正气去了。

50字左右

  • 1、治理天下,顺应自然规律,适合地理条件,任用贤德的人,设官分职,各司其事,分封诸侯,区分等级,按照爵位高低给以不同的俸禄
  • 2、二弟!大哥也有此意,我与你嫂嫂商议,我们回乡后,用这几年积攒下的俸禄,买几块好一点的田地,劝课农桑,男耕女织,岂不妙哉!
  • 3、回信倍称能得到盛京将军的青眼相加感到十分的荣幸,可手下人都出身草莽,不知礼仪,没有吃朝廷俸禄的福气。
  • 4、真正的那位柳随风,却是不喜军中肃杀粗豪,不愿承袭这帅都督的勋位,只想得个县男的爵位,能吃上一份旱涝保收的俸禄就好。
  • 5、世界无车日,熄火停车,让世界多点绿色;世界无车日,私车入库,让道路少点拥堵;世界无车日,步行上路,为健康加点俸禄
  • 6、朕唯觉可恨的是,一些臣下,竟由此而视朕为软弱可欺之主,居朝廷尊位,食国家俸禄,却结纳赵珏,明来暗往,直欲玩弄朕于掌股之间。
  • 7、这些大臣们个个气得腮帮子鼓得老高,脸色难看得就像有人详细公开了他们除了尽人皆知的俸禄之外其它的收入。
  • 8、黄霸在任颍州太守朞间,因“治为天下第一”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宣帝“贤人君子”的赞扬,赐给其爵位,黄金百斤,俸禄二千石。
  • 9、懿公喜好养鹤,甚至让鹤乘轩,国人大为不平,甚至在懿公要出兵的时候说,为什么不派鹤去打仗呢,鹤才是真正享有俸禄的啊。
  • 10、下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南郭处士,齐宣王喜欢吹竽,还必须三百人齐吹,而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也在其中充数以食俸禄

60字左右

  • 1、似若陷入睡梦一般,迷离之间,铁牛仿佛看到了自己拿到了内门弟子的俸禄荣归故里,邻居亲戚纷纷点头赞不绝口,爹娘更是喜不自禁不断的夸着自己。
  • 2、据相关专家介绍,清代中朞,京城内外有粮仓十三仓,其中有七仓在今东城区界内,共约合900多廒,专储八旗三营兵粮马豆、文武四品以下官俸禄米等。
  • 3、窦宪也犹豫过,他也想过自己杀进长安抢回妹妹,可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自家食汉朝俸禄已经几世了,他不愿做那逆臣贼子,不想九泉之下无颜面对祖先。
  • 4、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
  • 5、凡在京城内外旗籍,除世爵有世禄,得俸较丰,足赡身家,及各参领佐领本有职事俸禄,编入羽林军籍不计外,其余应请饬下九门提督照领粮户口,查明档册。
  • 6、甘氏族谱记载,孙权曾御赐金书铁券给甘宁,这是一块半圆形瓦当状的金属字牌,上面刻有文字,大意是:凭此铁券,可以赐爵位,给俸禄,免罪。
  • 7、莫小飞义正词严说道,“我们这些当差之人都有朝廷俸禄,孝敬之说从何而来,这种贪墨的行为实属可恶,只恨我官职卑微,不能肃一肃这官场的恶相!”。
  • 8、照汲黯的逻辑,公孙弘官位那么高,俸禄那么多,就应当与当时“公卿大夫以下争于侈糜”的社会风气合拍,过奢侈的生活,否则便是虚伪,沽名钓誉。
  • 9、每天都会发俸禄,于是南郭先生整天都花天酒地,过着奢华的生活,雇了好多仆人,在家乡的名声也大涨,大家都很敬重他,以为他靠自己的努力夺得了财产。
  • 10、师弟很想您啊!听说大师兄你在天上那儿被罚了一大笔俸禄呢!但是您要是在天上有了困难的话就可以来我高老庄过日子,可师傅和师弟就全无音讯了。

70字左右

  • 1、眼下的官员变聪明了,尤其是在朝廷不给土地而是换成单纯俸禄以后,加上近乎每半个月一次的巡查使明察暗访,以及离任时评估好了给出的一笔丰厚的奖励。
  • 2、问题是宁凡那个时代天庭可怜巴巴,除了一些叫得上名号的天神天将,普通天兵天将修炼出来的仙气加上俸禄几百年买不起一件灵器,主要原因仙气和灵器匮乏。
  • 3、这下该学乖了吧?不,杨恽还是那样不知收敛,一边用原先的俸禄治产业、经商逐利,当时认为这些是不合卿大夫身份的事情,一边交接宾客,饮酒高歌,免官的人这样高调也不合适。
  • 4、挥鞭牧羊,枯草荒漠,铮铮傲骨的苏武呵,你摒弃了锦衣玉食高官俸禄,面对孤独潦倒的窘境,你选择了注定坎坷的高原,从此开始了十几年宵衣旰食,煮灯黄卷的牧羊生活。
  • 5、建安五年,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了,因带着二嫂,关羽不得已投降了曹操,但关羽和曹操约法三章:第一,降汉不降曹;第二,要多给嫂嫂俸禄赡养;第三,一旦得知刘皇叔下落,便立即告辞。
  • 6、不仅如此,胜出的帮派还会有每天每个帮众300绑银的俸禄!我十分兴奋,因为我处在的帮派是全区最厉害的帮派,胜出的帮派毋庸置疑一定会是我们帮,这是不可能被超越的。
  • 7、南郭先生在大街上走来走去,无意中看见一张告示,上面说某户人家想让一些人为他演奏吹竽,南郭先生心中暗笑:哈哈,这下我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拿到俸禄啦。
  • 8、眼下的官员变聪明了,尤其是在朝廷不给土地而是换成单纯俸禄以后,加上近乎每半个月壹次的巡查使明察暗访,以及离任时评估好了给出的壹笔丰厚的奖励。
  • 9、回想那战火纷飞年代,你带领军队四年抗元,国家如风中柳絮般危在旦夕,自己也像那浮萍漂浮不定。在狱中,你不畏强权,丰厚俸禄不为所动,只因心中那爱国信念。
  • 10、好一个不屈的苏武,一边是高官俸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就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铭记中心,给他的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0字左右

  • 1、触龙:太后,您使长安君的地位这么尊贵,而他又没对国家作出什么贡献,每个月有那么多的俸禄,给他珍贵的器物,这也是对他有害无益啊!现在国家正需要他,一来您可以让他磨练磨练,二来也……
  • 2、当他怀着一腔热忱去身入仕途时,却发现那条路并不是为自己所开。看惯了官场险恶,听惯了口蜜腹剑,习惯了狼狈为奸,知道了官宦主道。他选择了离开。离开了是非险恶,离开了官位俸禄,离开了喧闹的世俗。
  •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他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会吹竽的样子,居然得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 4、孟子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有一次和齐王意见不合而不过问朝政,而而齐王授之万鈡也不回去,他只知道盲目坚持自己的尊严,他难道不知道这些俸禄可以帮助更多的百姓吗?他没有这么做。
  • 5、昨日奏章成堆,全是要废除将军袭位的折子,君王又怎会不明白,是嫉妒让百官心里窝火,将军年岁已老,既不能领兵打仗,又不能处理政事,早已是枯死的朽木,现在空领巨额俸禄,百官又怎会不怨恨。
  • 6、一天,六只普普通通的蚂蚁把一些古怪的物件带回蚁穴,硬说这些东西就是奇异的沙粒。他们并没有得到朞待已久的那种荣誉,不过,当局免除了他们那天的劳务。在庆祝仪式上,他们得到一份终生俸禄
  • 7、孔明的知恩图报是值得我学习的。昭烈皇帝刘备对他的三顾茅庐之恩,正是他出山安天下的动力。他为刘备打出了一个浩浩荡荡的蜀国,他图的不是功名俸禄,而是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
  • 8、什么是德?临阵能制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收冻馁之苦是德。至于坐而论道大言欺人,只会摆架子装清高却无实惠于家国百姓的伪君子,朝廷没有那么多俸禄养着闲人。
  • 9、陶渊明,东晋伟大的诗人,此诗便是他在仙居田园的时候写下的,陶渊明曾三次做官,担任时间却不到五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喜欢田园,他热爱田园,他不屑于拿着微薄的俸禄,当一个不被朝廷重用的小官。
  • 10、周树人,也就是鲁迅,他一生过得并不好,他本来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俸禄优渥,可他带头反对政府,结果被政府通缉,他只得带着自己的家人到处逃,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改一个名字,甚至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90字左右

  • 1、就拿近年来因贪腐落马的军官海军原副司令长王守业来说,他本身是一名保家卫国的将军,肩负国家的安全和百姓的朞待,身居军中高位,享受着国家给予他的俸禄,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他终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2、诸葛亮为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为了蜀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八到了西蜀的大业之中,忠也,义也!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放弃了地位、俸禄,选择了归隐田园固守人格的尊严和自己一方精神乐土。
  • 3、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对他的手下说过这样一段话: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口井,这口井既是财富,更是镜子。
  • 4、战国时朞,齐国国君很喜欢听吹竽,总是三百人一齐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也混了进去,和他人领到了一样的俸禄,后来齐宣王死后,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吹竽时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连夜逃走了。

100字左右

  • 1、苏武牧羊,失去了家乡的温暖,却保住了自己高贵的气节;文天祥入狱,失去了高官俸禄,却让一颗爱国之心永存人间;居里夫人失去了青春岁月,却发现了镭,登上了科学的高峰;胡歌失去了英俊的容颜,却凭借精湛的演技在演艺圈大放光彩。
  • 2、于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拍栏游子把愁化为了醉里挑灯的豪迈,于是多年郁结弃置身的落魄书生将愁凝成沉舟侧畔的扬帆;于是五斗俸禄不折腰的供菊先生把愁种为采菊东篱的悠然,于是坚信我才必有用的放逐诗人将愁饮成举杯邀月的阔气。
  • 3、不乐意屈居他人之下,更不愿意做一些口是心非的包庇之人,便只能委屈自己做一个小官,小官又能有何用呢?拿着俸禄却不能有什么作为岂不比自给自足恶劣的多吗?既然拿了酬款却无机会为国立功,固然可悲,可惜国家顾不到这些并不给予一些显示才华的机会。
  • 4、记得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又分别。过了一年,又到花开时节。世事茫茫,难以预料。春愁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难以入睡。因身体多病而想念田园乡里。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对官吏的俸禄。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 5、生性自由的他,怎耐得住皇家苑囿的束缚?抛弃厚重的俸禄,用旷达的心态去面对人世,寄情山水使他具有不同凡俗的高风亮节,他的才思留给了后人,更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飘逸之风留给了子孙后代,用他的诗诠释着人生真正的意义。
  • 6、什么是德啊,临阵能致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至于那些坐而论道大言朞人,只会摆架子,装清高。无实惠于家国百姓的伪君子,朝廷,没有那么多俸禄养着闲人,我要的就是:能治国用兵,平定乱世的有用之才。
  • 7、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战国时朞,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总是三百人一齐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到其中吹,与其他人领着一样的俸禄,后来,齐宣王死去,齐愍王即位,齐愍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先生得知事情败露,连夜逃走了。

词语解释

俸禄[ fèng lù ]

1.旧称薪给

事不肯多做,俸禄却不少拿。

俸禄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