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公车上书的意思 公车上书造句

公车上书造句


10字左右

  • 1、公车上书,呼吁变法革新。
  • 2、几乎闹成公车上书
  • 3、曾列名公车上书

20字左右

  • 1、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
  • 2、十多所高学校一起指责,这就有点像清末的公车上书一般。
  • 3、国家生死关头康梁不畏牺牲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
  • 4、康有为弟子,参与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
  • 5、戊戌变法,曾参加公车上书万余言,不遂。
  • 6、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
  • 7、他在北京结交了康有为,并参与了公车上书运动。
  • 8、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 9、高层的角度,重新审视公车上书的背景、运作过程及其影响力。

30字左右

  • 1、他不灰心,最后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人联名公车上书,才算引起了光绪帝的注意。
  • 2、可是他不灰心,最后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人联名公车上书,才算引起了光绪帝的注意。
  • 3、一、公车上书高一的上学朞一过,开不开文科班,就成为一个争论焦点。

40字左右

  • 1、适逢公车上书,康有为等奏上变法之本,帝览而喜之,随召见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
  • 2、我想还是象康有为一般的公车上书,还是模仿孙中山愤然而起,或是另寻出路,落荒而逃。
  • 3、晚清末年,江南才子林牧岳进京赶考,适逢公车上书,无意中结识康有为等人,加入强学会,成为一名维新派人士。
  • 4、想当年,公车上书,青年掀起变法维新之狂潮;上世纪80年代,中央领导人集体退休,让广大青年走上政治舞台。
  • 5、就以我最敬仰的梁任公先生为例,在他的一生中,年轻时师从康有为,胸怀大志,公车上书,力求变法。
  • 6、韦处厚,柳公绰,李宗羲,公车上书的六举人,冯登庸,刘伯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江湖郎中,无不清晰可辨。
  • 7、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刺杀摄政王、开办醒民刊物、发动辛亥革命……青春给予了青年满腔热血和赤子之心。

50字左右

  • 1、并始终抱着上医医国的宗旨,积极参与康有为公车上书意图变法,主张救国自强,在当时的瑞安,聚集一批思想进步人士。
  • 2、痛定思痛之下男同事们都另谋出路,只有向外发展了,众人联名公车上书,严正要求联谊,于是偶尔能够与别的部门一起聚餐。
  • 3、康有为一开始就篡取公车上书的美名,中学历史课本说到这一段又犯浑了,马关条约激起众怒,是松筠组织官员上书三十一次。
  • 4、我看见了康有为数次公车上书的艰辛过程,光绪帝不甘沉沦的力争上游,还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百般阻挠。
  • 5、目的还不简单,无非是担心去了招贤馆之后,就和东方朔一样,如果没有那次公车上书差点就这样一辈子埋没下去罢了。

60字左右

  • 1、他一生为国为民,曾参与“公车上书”,维新失败后赴马来西亚,历经艰苦卓绝的开发,开辟出“新福州”垦殖地,为家乡贫苦农民开辟生存之路,造福一方。
  • 2、苏文进门时,刘彻正在看公车上书的那三千竹简,看了片刻,不禁发笑,继续看,又一阵发笑,之前的战事交给卫青苍紫处理,他才有心如此发笑。
  • 3、其实也和所谓公车上书差不多,我想这次分班肯定不止我们一个班上的人有意见,应该是我们整个二年级都会有意见,所以我的方法很简单。
  • 4、谭嗣同、梁启超等欲维新变法拯救清王朝,公车上书激怒了慈禧,她容不得半点指责,于是密谋杀害维新派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慈禧的统治下走向终点。
  • 5、回溯我国近代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康有为,他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安定毅然发动所有爱国人士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帷幕。

70字左右

  • 1、今天,有多少爱国人士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斗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胡适的新文化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90字左右

  • 1、让我们的目光穿越历史的迷雾,回首中国走过的路,你会发现这也是一条积累的路!当英国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是觉醒;当康有为公车上书主张变法学习西方制度时,这又是进一步的觉醒。

100字左右

  • 1、当年康有为公车上书,吹响变革的号角;北京学生挥起五四大旗,革命新思想传遍中国;林肯总统解放了黑人奴隶、伏尔泰为卡拉冤案奔波忙碌、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由于这些智慧的勇者并不畏惧,勇敢控诉,一路向前,才推动历史的发展,赢得社会进步。
  • 2、陈涉为拯救生活在暴秦统治下的劳动人民,毅然发动起义,震动了秦朝统治;康有为、梁启超为拯救日渐衰败的清王朝,竟然发动了公车上书,立志变法;孙中山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救国于危难之中,四处呼吁,决定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词语解释

公车上书[ gōng chē shàng shū ]

1.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

2.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