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梅妃的意思 梅妃造句

梅妃造句


10字左右

  • 1、梅妃文化素质高,有品位。
  • 2、梅妃得到许合子这个歌仙,大喜过望。
  • 3、梅妃得宠时,各地争相进献梅花。
  • 4、王佐、梅妃、杨贵妃联袂而来。
  • 5、但梅妃的下场依旧是绝恨冷宫。
  • 6、但梅妃后来还是失宠被打入冷宫。
  • 7、杨贵妃设法贬梅妃入冷宫上阳东宫。
  • 8、这就是后人题咏梅妃的诗篇。
  • 9、唐明皇的梅妃,善歌舞且喜梅。
  • 10、梅妃生性正直,志节清高。

20字左右

  • 1、不过梅妃腹怀锦绣、口吐珠玑,却是杨妃不能望其项背的。
  • 2、皇上大怒,严惩潘公公和稳婆,牵连出了梅妃
  • 3、丽君与皇上赤诚相见,皇上终于表露不立梅妃为后的想法。
  • 4、皇上严惩潘公公和稳婆,并牵连出梅妃
  • 5、她,就是一朵盛开在大唐的红梅,梅妃,江采萍。
  • 6、⒂瘦损江梅韵:瘦损了如梅妃那样的风韵。
  • 7、入宫后,献媚取宠,对梅妃深怀妒忌之心,从而给她带来了灾难。
  • 8、可在看到他跟梅妃翻云覆雨的时候,她的心就该死了!

30字左右

  • 1、云锦好奇地打量着梅妃一身出宫的行头,还有旁边文萃身上的包袱,忍不住问道。
  • 2、她的戏已落下帷幕。梅妃梅妃,空欢喜,空寂寥。这人生一场,终不过要与这长安陪葬。

40字左右

  • 1、五年前梅妃被打进冷宫时,天正皇帝将凌风与梅妃一并打入冷宫,却将心瑶交由另外一位娘娘抚养。
  • 2、他或是忘了惊鸿一瞥的梅妃,可是谁又能想到一场安史之乱,让他在马嵬坡亲手赐死了杨贵妃。
  • 3、不知为什么,梅妃如痴如醉地迷恋梅花,她经常凝视着我们的琼瓣玉蕊,或蹙眉沉思,或低声吟诗,或轻轻抚琴。
  • 4、回宫后,玄宗每日都思念着以前与梅妃吟诗作曲的日子,还有她的惊鸿舞,和杨玉环娇媚的容颜。
  • 5、可怜的梅妃,眼见她高楼起,眼见她高楼塌,什么皇恩浩荡,什么男欢女爱,最终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
  • 6、他于你的深情,就连痴情与他的梅妃都为他所动,决心抽身而退,甘愿代你出家,换回你们的重逢。
  • 7、梅妃长得很美,如梅般秀丽雅致,不是那种浓郁的香艳,是一种干净到如冰似玉的美,不沾染丝毫尘埃,超凡脱俗。
  • 8、夜深人静,万籁无声,冷宫中凌风的房间里,梅妃守在床边,困倦的她竟然趴在床边睡着了。
  • 9、尔后,我只能远远望着冷宫里的梅妃,看着她日益清瘦,看她临风洒泪,听她对月长吁,心中焦急却束手无策。

50字左右

  • 1、那禁地名唤甄露苑,是圣上专门为梅妃所建,耗资三百余万,里面歌台舞榭,亭台楼阁一应俱全,着实是个奢侈的宫苑。

60字左右

  •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离愁,直到千秋。剪不断,理还乱。乱世红颜多薄难。梅妃坚贞,黛玉纯真,木兰刚正,自古红颜多薄难,一生坦荡,一世离愁。
  • 2、自你进宫,你和他就再也没有分离过,梅妃妒忌生恨,怨他的薄情,你因此顶撞了他,你似乎忘记了他是君王,而他也在冲动中将你遣送出宫。

70字左右

  • 1、莆仙戏历史悠久,据说是从唐朝流传至今,是古老的剧种。传说中是梅妃把莆仙戏带到莆田。莆仙戏剧目丰富,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手抄剧本8000多本。
  • 2、陷害梅妃,后人都说她心狠手辣,殊不知在那眷养三千佳丽的三宫六院比战场还要血腥,雾硝烟的战争从下给人反抗的机会,从金钗玉钿中进来,在无声中离去早已是她见怪不怪的事。

80字左右

  • 1、后来,采苹只是孤独地在梅林一遍一遍地跳着惊鸿舞,然后流连于冰雪红梅的世界,抑或是吹奏那管雪白的玉笛,凄哀的笛声萦绕着梅林,远远地从玄宗寝宫传来一两句笑语,梅妃早已是泪盈双腮。
  • 2、梅美得不俗,却美得冷艳,宛如跳惊鸿舞时的梅妃,超凡脱俗,我爱那一剪梅,正如隐世才女白落梅所说:今生,我愿意做一剪清逸的梅花,在风雪中傲然的绽放,带着今生的夙愿,带着隔世的梅香,静守住心灵的宁静。
  • 3、于是,我的思绪深处,无端常想到梅园里翩翩起舞的梅妃江采萍;想到藕花丛中,争渡,争渡,沉醉不知归路的李清照……曾一直感想,倘若我有三分薄地,我一定不会种蔬菜,也不种五谷,只种花。

90字左右

  • 1、等到杨贵妃入宫之时,她倍受冷落,再也无人问起她的梅花。她规劝帝王不要过于骄奢,却换来了更为冷酷的奚落。当初那温润如玉的帝王,视线再也不会聚集在她的身上。夜夜笙歌的长生殿,又有谁会想起冷宫之中的梅妃

词语解释

梅妃[ méi fēi ]

1.唐玄宗妃。姓江,名采苹,敏慧能文,颇得宠。性爱梅,居所均植梅花,因名“梅妃”。后因杨贵妃所妒失宠,死于“安史之乱”。宋有传奇小说《梅妃传》写其事

梅妃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