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讽谏的意思 讽谏造句

讽谏造句


10字左右

  • 1、箴谏;用来规劝讽谏的文辞。
  • 2、补阙,官名,掌管供奉、讽谏
  • 3、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
  • 4、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 5、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 6、窦宪横暴骄恣,他屡次讽谏劝阻。
  • 7、敦有不臣之心,充讽谏不从。
  • 8、烧烛写报书,裁诗寓讽谏
  • 9、讽谏难回流下性,至今余恨锁西楼。

20字左右

  • 1、他们可能也有讽谏,那也是劝百讽一、似贬实褒的劝导。
  • 2、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
  • 3、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 4、时穆帝颇爱文义,羲至郡献诗,颇存讽谏
  • 5、齐景公还是明悟晏婴的讽谏,下令减轻了刑罚。
  • 6、他要求文章发挥社会作用,移风易俗,讽谏过失。
  • 7、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 8、淳于髡讽谏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皆然。
  • 9、经过邹忌的讽谏,他醒悟了,励精图治,使齐国国力大增。

30字左右

  • 1、西周时大量的讽谏诗作,实际上是规劝统治者不要奢侈腐化的舆论监督。
  • 2、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
  • 3、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 4、皇上久不临朝,今日召对,乃千载一时,正好从容讽谏,不意为书生所激。
  • 5、李山介绍道,西汉时朞,这首诗先是被解释为讽谏诗,又被当成爱情诗歌。
  • 6、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 7、除痴之外,作者还提到愚、迂、误、癖、侈、佻、贪等,这类故事多为讽谏,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其中。
  • 8、楚狂接舆的讽谏,长沮桀溺的嘲弄,墨家高人的排挤,都不曾使他动摇。

40字左右

  • 1、侍中袁卓有意讽谏刘骏,极口称赞高祖刘裕勤俭有德,刘骏变色说:“一个种田的用这些东西已经算是过度了!”。
  • 2、中国传统文论中有所谓“变风变雅”“美刺”“讽喻”“讽谏”“不平则鸣”等等主张,就是在主张文学的反思和批判功能。
  • 3、先秦时的思想家并不崇尚犯言直谏,而是崇尚温和委婉的讽谏,晏子、邹忌、孟子等均是讽谏的典型。

50字左右

  • 1、天祚帝文妃萧瑟瑟见国事当头,皇帝却畋游无忧,忠臣良将广遭疏斥,便做诗讽谏:“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宫侧目兮寂无声。
  • 2、而刀口下的曹植却镇定自若,款款吟出短诗一首,不仅把自己喻作釜中之豆粒,而且把曹丕比作煮豆之豆萁,以此讽谏兄长。
  • 3、他自己是一枝香花,不是毒草,也像是汉朝时候善于讽谏的滑稽的东方朔,现在又被戴上‘帽子’送到北大荒来了。
  • 4、早在奴隶制时朞的周朝,天子和国君们尚能允许民间以诗讽谏,并派出官员观采民风以化民俗,调查施政以证得失利弊。
  • 5、而此种句式的语境也由起初的无奈、愤懑、挖苦、嘲笑升级为焦虑、质疑、批评、讽谏,越来越多地切中时弊、击中社会软肋。
  • 6、他借梦言事,巧妙地讽谏国君应听取多方意见,了解各种情况,不能偏听偏信,否则会被宠爱的佞幸所蒙蔽,害己误国。

60字左右

  • 1、古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佳话,齐威王采纳邹忌的讽谏,重赏那些给自己提意见的臣民,一时“门庭若市”,很快就善政声名远播,国力大为提升。
  • 2、是不是某些领导的行为出现偏差,离群众的需求太远,致使群众不得不出此下策,悬赏邀请市长坐公交车,对领导进行“讽谏”?此举诚足令为政者反躬自省。
  • 3、如果邹忌没有讽谏齐威王,何来一代名相?如果曹操没有自荐去杀董卓,哪来一代枭雄?面对这偌大冗杂的世界,沉默自然是金,谦卑自然是美德。

80字左右

  •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也是一个能广开言路,听取谏言的成功代表。他能够诚心地听取邹忌的讽谏,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奖赏进谏者,使得其它诸国都来朝拜,真正地做到了战胜于朝廷。

100字左右

  • 1、历史常给人以警示,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若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反过来说,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呢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若当初唐太宗不听从魏征的劝谏,又怎样能有“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
  • 2、历史常给人以警示,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若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反过来说,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呢?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若当初唐太宗不听从魏征的劝谏,又怎样能有“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

词语解释

讽谏[ fěng jiàn ]

1.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讽谏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