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付诸一笑的意思 付诸一笑造句

付诸一笑造句


10字左右

  • 1、她对待傻瓜也只是优雅地付诸一笑
  • 2、对此,我只能付诸一笑
  • 3、对此,皮埃尔神父只是付诸一笑

20字左右

  • 1、或许,年轻的我们尚不能做到对成败得失付诸一笑,淡然处之。
  • 2、对这个小鱼危及大坝的故事付诸一笑当然很容易。
  • 3、虽然人们常常对水手们讲的故事付诸一笑
  • 4、面对困境,他选择付诸一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 5、面对挑战,他毫不退缩,付诸一笑,展现出自己的勇气。
  • 6、他不愿意与人争吵,只是付诸一笑,示意自己不在意。
  • 7、她的幽默感让她能够付诸一笑,化解尴尬的局面。
  • 8、尽管遭受了失败,他依然付诸一笑,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
  • 9、面对嘲笑,他只是付诸一笑,表现出自己的坚强。
  • 10、有的时候,大人物和小人物,只是角色转换之间,付诸一笑

30字左右

  • 1、罗辰对闹鬼之事是付诸一笑,他更愿意相信是一个怀旧的导师装神弄鬼玩的把戏。
  • 2、夜谈者,谈游魂野狐,聊世间鬼怪,志浮世异事,权当闲时谈资,付诸一笑罢了。
  • 3、亲爱的朋友,凡遇难事且付诸一笑,回归天地,在情谊的环境里,一个你懂我懂的默契。
  • 4、亲爱的朋友,凡遇难事且付诸一笑,回归天地,在情谊的环境里,一个你懂我懂的`默契!
  • 5、临近黄昏,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伸了个懒腰,相互对视,付诸一笑
  • 6、一开始,梅文俊对于这样的传言根本就是付诸一笑,因为这太过于儿戏了。
  • 7、亲爱的朋友,凡遇难事且付诸一笑,回归天地,在情谊的环境里,一个你懂我懂的默契
  • 8、亲爱的朋友,凡遇难事且付诸一笑,回归天地,在情谊的环境里,一个你懂我懂的默契!

40字左右

  • 1、上到七年级,梦想已渐淡去,偶尔翻出日记,忆起往事,也仅是为当年幼稚行为而付诸一笑
  • 2、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佬,他就担任这样角色,至于别人的评论如“首尾两端”之类,就只能付诸一笑
  • 3、我们心里的苦楚不要刻意去要求别人的关怀,而能自我关怀,是非恩怨随风付诸一笑,成败得失不用放在心头。

50字左右

  • 1、天王殿正中塑有大肚弥勒佛像,两旁是两幅耐人寻味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人无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诸一笑

60字左右

  • 1、他对女孩很好,女孩在他的身边,很任性,也很淘气,时常和他撒娇,惹他生气,他总是付诸一笑,始终相信女孩是个好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会慢慢懂事的。
  • 2、如今我们都宅在家中,做着数学和物理题,与童年伙伴之间的聊天记录,也从游戏到了数学公式,而对于童年的那些幼稚的想法,也只是浅浅的付诸一笑
  • 3、高洪的个性一向都很想得开,很快他就付诸一笑,想道,亲属没良心也不全是坏事,至少以后省得跟那些没有感情基础的所谓‘亲人’来往了。
  • 4、自幼就听说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气的小猴摘了苞谷丢了桃子,丢了苞谷去摘西瓜,结果却一无所获,年幼的我们都对那只可爱的小猴付诸一笑
  • 5、为人淡定,是经历的积累,处世淡定,是岁月的沉淀。余生,做个淡定的人,对过去少些计较,对当下多些珍惜,过去的,付诸一笑,别执迷,眼前的,多去包容,不较真!

70字左右

  • 1、旧,其实就只属于过去式。对于能触得到的事物,要感谢时光和历史的包容与仁慈;对于流年带走的人和经历,付诸一笑即可。毕竟,眼下才是最真实的,身边人,才是最知冷知热的。

100字左右

  • 1、观戏生姜宴:第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因为宝玉与黛玉闹别扭,后来又和好,宝钗很看不惯他俩。看戏中,因为宝钗怕热,宝玉就在旁边搭讪说宝钗像杨贵妃,体丰怯热,宝钗大怒。正好一个小丫头因为找不到扇子,在中间插话,让宝钗还她扇子,宝钗指着她说:你可仔细!见我和谁玩过?说的小丫头跑了。黛玉看到宝玉奚落宝钗,心中极为得意,继续取笑问宝钗听了什么戏,宝钗说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说不是这出,是负荆请罪。宝钗讥讽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这话没说完,宝玉和黛玉都脸红了。凤姐在一旁看热闹,说这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呀?众人不解,凤姐说没人吃生姜,怎么辣辣的?只有这四个人懂得这话中有话,别人也只是付诸一笑。这是第一次宝钗,黛玉,宝玉三人的正面交锋,以黛玉完胜告终。也显示出宝玉对黛玉的呵护与痴情。宝钗完全成了局外人,更让宝黛抱作一团。

词语解释

付诸一笑[ fù zhū yī xiào ]

1.用一笑来对待或回答。比喻不值得理会。同“付之一笑”

付诸一笑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