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苦味
wèi

苦味


拼音 kǔ wèi

简拼 KW
五笔 ADKF

词语解释

苦味[ kǔ wèi ]

1.苦的味道

bitter; bitterness;


引证解释

1.苦的味道。比喻经受的苦痛

《管子·幼官》:“君服赤色,味苦味。”

郁达夫 《茑萝行》:“辞了教授的职后,就又不得不同六月间一样,尝那失业的苦味。”

巴金 《灭亡》第八章:“她们很知道青年作客异乡的苦味,又常拿亲切的话来安慰我。”


网络解释

1.苦味

苦味》是隋兵以”叔叔“身份转型复出后,于2013年10月22日发行的首支主打单曲,致敬青涩青春,致敬凄美爱情,歌曲描绘了在爱情中难舍难分的伤感与痴情,在每个孤寂的夜晚,黯然神伤,襟然泪下,纵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却也只是未到伤心处。正如歌曲中所唱:“孤寂的夜晚没有人看到我流泪的脸,闭上眼,一幕幕还浮现眼前”。

完美诠释叔叔对爱情痴情专一的一面。完美诠释了叔叔隋兵对待爱情的痴情与忠贞,融汇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更是道出了我们每个人曾经那一份埋藏内心的伤感与疼痛。

深刻道出不灭的真理,没有“苦味”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没有“苦味”的人生不是真实的人生。因为爱情,所以痴情,因为痴情,所以苦涩,因为苦涩,所以幸福,因为幸福,所以爱情! 只有经历苦味,才知何谓真正的爱情,只有经历苦味,才懂何谓真实的人生!


英语翻译 bitterness; bitter taste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苦味造句

  • 1、我心里却像吞了一颗春梅,酸溜溜还带点苦味儿。我低着头,生怕别人看见。
  • 2、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有醒脾开胃,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 3、夏日炎炎,苦味淡淡,适量吃苦味调节酸碱平衡!嘴巴干干,脸颊汗汗,适量喝白水调节机体平衡!溪水青青,心境清清,适量放松身心调节心态平衡!大暑快乐!
  • 4、成长中的青涩苦恼犹如一杯浓浓的咖啡,入口之初苦味难挡,然而细细品尝却能尝出浓郁别致的香甜。岁月中的那些琐事,往往痛并快乐着。那么,让我们一起品尝这一杯特别的苦咖啡吧!
  • 5、配的是时蔬和一个香芹菜梗的东西,味道微苦,口感没有芹菜那么水灵,整个吃下去苦味还是翻上来一些,比较清爽。
  • 6、夏至养生忙,妙招来分享,多水少饮料,八杯防上火,睡眠需充足,午睡提神强,饮食要合理,瘦肉蛋奶鱼,苦味宜多食,绿茶苦菊佳。关怀已送上,快乐又安康!
  • 7、父亲是深夜的一杯咖啡,当你无力做题时,浓浓的口感和苦味令你精神抖擞。
  • 8、养生保健常识:春夏之交,气候温差变化较大,应注意多补充水分,多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类、瘦肉、豆制品和带有苦味的蔬菜,这些既能清热,又富有营养。
  • 9、为去除鳕鱼碎肉酶解液的腥苦味,分别比较了粉末活性炭吸附、酵母发酵和环状糊精包埋法的脱腥脱苦效果。
  • 10、孙的妻子喝了盐卤,这是一种很多农家随手而放的苦味液体,用来将黄豆汁凝成豆腐。
  • 11、养生跟着节气走,大雪时节这样补。温热食物多吃点,补气生津抗严寒。苦味食物常来点,提神醒脑防上火。祝你健康少生病,幸福温暖度寒冬。
  • 12、大暑日,苦味食物最解暑:苦菜,凉血清热又解毒;苦瓜,滋肝明目兼解暑;苦笋,健胃消积促消毒;苦茶,提神降压和消暑。常吃苦中苦,清凉过大暑!
  • 13、夏至来临,饮食养生宜多吃“苦”:苦味蔬菜,清热去毒;莴笋芹菜,解热祛暑;苦瓜菜肴,调脾除疲;苦味饮料,醒脑提神;苦荬菜肴,避暑开胃。
  • 14、苦瓜等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苦味素、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
  • 15、苦瓜中含有苦味素以及苦瓜甙,这两种物质都具有增加食欲的作用,还能够健脾开胃。
  • 16、春夏之交气温升高,人体内热容易上火,生活规律及时休息,日常注意去火清热,均衡定量按时进餐,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苦味菜蔬要多吃,解毒消炎功效多。
  • 17、目前已发现多种天然的苦味抑制剂,如苯乙烯酸衍生物、单磷酸腺苷、磷脂酸等。
  • 18、处暑依旧气温高,科学养生很重要,身体水分易消耗,补充水分少不了,宜晚入睡宜起早,尽量中午来补觉,苦味蔬菜消夏好,清心除烦有奇效。处暑快乐!
  • 19、叶是现在他却看到了那个世界,可能而且现实,它的核心是一个花朵般的女人叫露丝从此以后他就得品尝种种苦味,品尝像痛苦一样尖锐的相思,品尝绝望的滋味,那绝望靠希望哺育,可望而不可即。
  • 20、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莎士比亚
苦味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