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凋谢
diāoxiè

凋谢



词语解释

凋谢[ diāo xiè ]

1.草木花叶枯落

花瓶里的旧花凋谢了。

wither and fall;

2.比喻老年人死亡

朋友日凋谢,存者逐利移。——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die of old age;


引证解释

1.草木花叶脱落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五章:“她是不是看到那四外的石头边上也长满了野花,而那些野花却已经在开始凋谢,因而有什么感慨?”

碧野 《金鸡菊》:“﹝金鸡菊﹞从春天到秋天,开了一拨又一拨,好象金鸡展翅,永不凋谢。”

2.死亡。多指老年人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

前蜀 韦庄 《思归》诗:“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明 宋濂 《普福法师天岸济公塔铭》:“钱唐诸名山,以耆旧凋谢,唯师一人岿然如鲁之灵光。”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忠魂入梦》:“当日仓卒捐躯,既无碑誌,又无祠宇,老成凋谢,史册不书,殊寂寞耳。”

孙犁 《秀露集·夜思》:“年老者逐渐凋谢,年少者有待成熟。”


国语辞典

1.枯萎、零落。也作“雕谢”

“在严冬的侵袭下,枝头上的花儿都凋谢了。”

凋零 零落 凋落 枯萎

怒放 开放 盛开

2.比喻人事的衰老死亡。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也作“雕谢”


网络解释

1.凋谢 (汉语词汇)

凋谢,汉语词汇。

拼音:diāo xiè

释义: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指老年人去世。

语出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


英语翻译 die of old age; wither and fall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凋谢造句

  • 1、桃花凋谢了,枝头残留着几片花瓣,仍像点点跳动的火苗。
  • 2、秋天是富裕的,因为树枝上挂满了累累硕果;秋天是贫瘠的,因为花朵早已凋谢在枝头;秋天是满足的,因为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有了收获。
  • 3、绿肥红瘦: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 4、秋天是富裕的,因为树枝上挂满了累累硕果;秋天是贫瘠的,因为花朵早已凋谢在枝头;秋天是满足的,因为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有了收获;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 5、严冬时节,只有松柏依然苍翠,永不凋谢
  • 6、池塘里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只张开两三朵花瓣;有的全张开了,有的快要凋谢了。
  • 7、冬天到了,所有的树木与花草都枯萎凋谢了,有些动物也进入了冬眠。唯有梅花迎着寒冷的风苏醒了,她撑展着苗条的身子,摇摆着舞姿,含苞绽放,特别娇艳。
  • 8、这枫叶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
  • 9、走近荷塘,只见少数荷花已经星星点点地凋谢了,露出可爱的莲蓬,像极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婴儿,躺在绿色圆盘似的“摇篮”里沉沉入睡。
  • 10、时间一点一滴凋谢,犹如蜡烛漫漫燃尽。
  • 11、冬天,许多花都已经凋谢了,而梅花却能在凛冽的寒风中独自开放,与寒冬顽强争高下。
  • 12、冬天,像一个洁白如玉的姑娘。但大家都怪怨她使世界变得寒冷,使草木凋谢
  • 13、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矿石,如果害怕焚烧,那它永远不能成钢。蜡烛,如果害怕熄灭,那它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 14、当她不再爱你的时候,请轻轻拥抱一下回忆里的温暖,轻柔地凝视凋谢的温柔。
  • 15、冬天,像一个洁白如玉的姑娘。但大家都怪怨她使世界变得寒冷,使草木凋谢。“讨厌冬天”这个话题以风为载体传遍整个城市,也传到了冬天本人的耳朵里,但冬天并不伤感,她仍旧那么冷静那么自然。
  • 16、可我更赞美那迎雪吐艳,铁骨铮铮的梅花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凛冽的北风,在天寒地冻中,开得那么美丽,股股幽香,沁人心脾。
  • 17、老迟为性慢,无病为心宽。红杏难禁雨,青松耐岁寒。乌龟之长寿,松柏之延年,因生长得慢,凋谢得慢。故而,死亡得也慢。
  • 18、春兰凋谢秋菊盛开,春露散尽秋霜覆盖,春花已败秋月出彩,春华更改秋实成排,春又远去秋又归来,唯一不曾更改,便是思君情怀,立秋到来,愿君安“立”如泰,春“秋”不败!
  • 19、尽管时光要使爱情凋谢,但真正的爱,却永远保持着初恋的热情。
  • 20、深秋的早晨,大地、屋顶、树枝都洒满了寒霜,瑟瑟秋风吹来,黄叶纷飞,百话凋谢。可是菊花却挺立着干,伸长着枝,张开着叶,盛开着花,显示了它傲霜耐寒的性格。
凋谢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