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生养
shēngyǎng

生养


拼音 shēng yǎng

简拼 SY
五笔 TGUD


词语解释

生养[ shēng yǎng ]

1.口:生育

(of parents) give birth to and bring up children;

2.生长;使生长

grow;


引证解释

1.犹养育

《荀子·君道》:“省工贾,众农夫,禁盗贼,除姦邪,是所以生养之也。”

唐 韩愈 《原道》:“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清 唐甄 《潜书·太子》:“亲其妇子,知其生养;入其庐舍,知其居处。”

清 郑珍 《<郘亭诗钞>序》:“子偲以贫也,毕屯夕於郡,率诸弟读僦宅中,岁藉塾脩以相生养。”

2.指分娩;生育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她无论如何也不准祥子在晚间出去,她不定哪时就生养,她害怕。”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四家邻居》:“她的妻子年纪不满三十,但由于生养过于勤密,身体很坏。”

3.犹生活,生存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灶者,生养之本。”

4.使生长;生长

汉 荀悦 《申鉴·俗嫌》:“凡阳气,生养;阴气,消杀。”

《后汉书·章帝纪》:“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

5.生息,繁衍

宋 叶适 《潼川府修城记》:“非智素讲,勇立断,安能接二百年生养使不失哉。”

宋 叶适 《林德秀墓志铭》:“材者,所赖以生养也,人纪所待以立也,人文所由以明也。”


国语辞典

1.生育、养育

《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昊天罔极”句下唐·孔颖达·正义:“毛以为此言父母生养之恩,己思报之言。”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地之则也。”

生育


网络解释

1.生养

生养出自《荀子·君道》,是生育的意思。


英语翻译 to bring up (children); to bear; to raise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生养造句

  • 1、友谊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家是休生养息的港湾,让人留恋往返。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梦,让人魂牵梦萦。
  • 2、秋来重进补,饮食应多样。酸味敛肺气,尽量少葱姜。银耳梨子汤,秋燥应无恙。菠菜祛虚火,不妨多尝尝。海带宁神智,红酒促血畅。养生养心,相得益彰。
  • 3、爹娘生养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
  • 4、几经生活的变迁,终于从南方回到了北方,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乡,每个中秋的晚上,思乡的愁绪渐渐淡忘,毕竟是久居故土常忘家,笑看了月圆月缺花开落,醉遍了中秋寒冬夏时雨。对于曾经生养自己的江南,只记得烟色朦胧,木棉如血,茉莉飘香,棕榈摇曳。还有中秋晚上的点点萤火。
  • 5、一个女孩子,既没有生养孩子,也没有被认作干娘,也没有认领养子养女,就先当上了娘,请问:这是怎么回事?答案:她是新娘。
  • 6、我还是经常斜靠在开满鲜花的山岗上,痴痴地注视着生养我的乌珠穆沁大草原。
  • 7、看似平静的的天下大势之中,有美利坚满世界狗拿耗子,欧盟众国貌合神离,大明修生养息,中亚战乱不止,非洲水深火热……
  • 8、九色沉香,太乙妙树,五彩云石,各个精奇,真是一出天地生养,钟灵毓秀之地。
  • 9、春季养生重生养,万物始生要护阳;力戒暴怒忌忧郁,心胸开阔把花赏;棉衣不宜立即去,早卧早起行厅堂;饮食酸涩生冷忌,香菜麦枣豉葱良。祝健康快乐!
  • 10、艳丽婀娜的花卉,请莫矜持高傲,倘若离开生养的泥土,艳姿就会凋零,生命就会枯竭。
  • 11、半生养育恩,一世难报答,声声教导绕于耳,辅佐儿长大。如今鬓斑白,面颊现沧桑,一生心血为儿流,只求儿安康。今日妇女节,祝全天下的母亲幸福安康。
  • 12、妈妈,是我最爱的人,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你不仅生养了我,还要感谢您让我学会了许多东西,它们让我一生受用。
  • 13、鱼儿感谢水的哺育,鸟儿感谢天的包容,花儿感谢地的滋养,我要感谢父母的生养,感恩感恩,感谢恩情,感恩节到了,祝我的父母万事如意,永远安宁。
  • 14、模拟野生养殖的高丽参在夏天种植。
  • 15、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婴儿的初生养护和病候诊治。
  • 16、老师是我们的再生父母!爹娘生养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
  • 17、如果你不愿意生养孩子,不妨试试为朋友看孩子,与孩子相处可以真正地提高我们的情商。
  • 18、“晋宋间,高士晚得官,无仕进意,筑庵西溪,名曰云茅,以卫生养性为事,诗文雄深雅健。
  • 19、还有C一向清高,咋会生养仨孩子?谜团萦绕,寂静空间揪住我的思维,一股强烈探秘欲翻江倒海我。
  • 20、苍天生养草木百谷,跂行喙息,苍天化育万物之灵长,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
生养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