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空城计
kōngchéng

空城计



简拼 KCJ
五笔 PFYF

词语解释

空城计[ kōng chéng jì ]

1.典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在街亭失守后,司马懿进军诸葛亮大帐所在地西城,诸葛亮兵力单薄,用疑兵之计大开城门,派人洒扫街道,司马懿疑有伏兵,引军后退。现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

empty-city stratagem;


引证解释

1.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但不限于守城。 明 罗贯中 据 郭冲 《条诸葛亮五事》(按系民间传说)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其情节为 街亭 失守, 司马懿 大军直逼 西城,诸葛亮 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 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大堂上面那里有甚么机关枪呢?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要空得厉害的,是老卒残兵的影子都不见一个。”

茅盾 《子夜》十六:“周仲伟像‘空城计’里的诸葛亮似的笑退了那八个代表。”


国语辞典

1.戏曲剧目。三国故事戏。叙述诸葛亮镇守西城,在得知街亭失守及司马懿将率军攻西城的消息,城中无兵可迎敌,于是诸葛亮沉著镇定,设空城计,命人将城门打开,而自己在城楼上抚琴饮酒。司马懿等人见状,疑有埋伏,引兵而退的故事。今多用以比喻毫无实力、虚张声势吓人

2.比喻肚子饿了

“我的肚子早唱空城计了。”


网络解释

1.空城计 (三十六计之一)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英语翻译 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a weak defence(empty-city stratagem)


相关汉字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空城计造句

  • 1、诸葛亮的深谋远虑,才使得他的空城计得以成功。
  • 2、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把司马懿吓得仓皇逃跑了。
  • 3、诸葛亮足智多谋,以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大军,解除了危机。
  • 4、“空城计”上演了一场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拉锯运动。
  • 5、诸葛亮华容道智算曹操、空城计惊退仲达,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计,都是与此类似的心理战术。
  • 6、当下周仲伟像“空城计”里的诸葛亮似的笑退了那八个代表,就跑到楼下厢房里,再玩弄他的一套“小摆设”。
  • 7、老虎读三国后去抓猪,见猪窝无猪:空城计!转身见兽夹上有一死猪大惊:苦肉计!忽又见到你大喜:呦呵,还有美人计!
  • 8、老虎读了三国后去抓野猪,见猪窝没猪,摸摸胡须说:空城计!转身见兽夹上有头死猪,惊叫:苦肉计!忽然又抬头看见你:呵呵,还有美人计!生日快乐!
  • 9、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空城计’,全走了哇。
  • 10、司马司马懿以狡诈着称,但却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以狡诈着称,但却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11、司马懿以狡诈着称,但却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12、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只黄鹂鸣翠柳,三个女人一台戏,四面楚歌好虞姬。五丈原里诸葛亮,六出祁山空城计,七月七日长生殿,八百标兵奔北坡,九月九日阳公祭,十万雄狮斩阎罗。
  • 13、空城计、失街亭,神奇的木牛流马和更神奇的禳星续命,苦心孤诣的粮草攻略、军政布局……满眼全是传奇。
  • 14、老虎读了三国以后,去抓野猪!见猪窝无一猪,摸摸胡须说:空城计!转身见兽夹上有一死猪,大惊:苦肉计!忽然又见到你,大喜:呦呵!还有美人计!
  • 15、司马懿在“空城计”中的策略:不求最好,但求满意;无悔的选取是好的选取;绝不掉入别人准备好的选项里。
  • 16、最近我遇到的唯一个难题是我的邮箱常常唱空城计
  • 17、“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具体体现。
  • 18、马谡拒谏失街亭,迫使诸葛亮使出“空城计”速退司马懿十五万精兵。
  • 19、如果说索朗克是在唱空城计,但是,兰德斯相信索朗克并不清楚自己的个性,所谓的空城计,是在充分了解对手心态的情况下行险的奇策,一旦失败,便是死地。
  • 20、饱食了一天的精神食粮,脑海丰盈,可是肚子却唱起了空城计,放学了,我揉着饥肠辘辘的肚皮,转身拐进了一家面馆。
空城计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