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楮币
chǔ

楮币


拼音 chǔ bì

简拼 CB

词语解释

楮币[ chǔ bì ]

1.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寳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2.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


引证解释

1.指 宋、金、元 时发行的“会子”、“寳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辨楮币二字》:“古有三币,珠玉为上,金次之,钱为下。自秦汉专以钱为币。近岁用会子,盖四川交子法,特官券耳,不知何人目为楮币。”

《金史·食货志三》:“小民浅肤,谓楮币易坏,不若钱可久,於是得钱则珍藏,而券则亟用之,惟恐破裂而至於废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楮币于宋谓之会子,于今谓之寳钞,虽制用不同,而以久而轻,则弊一而已矣。”

清 魏源 《军储篇三》:“近世银币日穷,银价日贵,於是有议变行楮币者。”

章炳麟 《五无论》:“返观专制之国,钱币一出於国家,然民间犹得以碎银贸易,至於楮币,则国家尚鲜为之。”

2.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

《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汉中之民当春月,首戴白楮币,上诸葛墓。”

《剪灯新话·金凤钗记》:“生感兴娘之情,以釵货於市,得钞二十锭,尽买香烛楮币,齎诣琼花观,命道士建醮三昼夜,以报之。”

《清史稿·礼志十一》:“殷奠,列饌筵二十一,酒奠十一,羊九,楮币九万。”


国语辞典

1.宋代发行的纸币。因多用楮皮制造的纸印成,故称为“楮币”

《宋史·卷四三六·儒林传六·李道传传》:“道传应诏言楮币之换,官民如雠;钞法之行,商贾疑怨,赋敛增加,军将推剥,皆切中时病。”


网络解释

1.楮币

名词,也称楮券。中国旧式纸币的别称。因楮皮可以造纸,统称纸为楮,故有此名。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卷四:“近岁用会子,盖四川交子法,特官券耳。不知何人目为楮币,……遂入殿试御题。”《宋史-席旦传》:“蜀用铁钱,以其艰于转移,故权以楮券。”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楮币造句

  • 1、葬礼中,使用了铭旌、魂帛、题主、楮币等丧葬用品。
  • 2、诏服阕赴枢密禀议,首言边事、楮币
  • 3、楮币破悭捐一券,瓦壶绝少约三升。
  • 4、迁兵部侍郎,入见,奏:江潮暴涌,旱魃为虐,楮币蚀其心腹,大敌剥其四支,危亡之祸,近在旦夕,乞秉一德,塞邪径。
  • 5、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楮币破悭捐一券,瓦壶绝少约三升。
楮币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