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查 词典 抱石
bàoshí

抱石


拼音 bào shí

简拼 BS

词语解释

抱石[ bào shí ]

1.怀抱石头。谓投水或被投水而死

2.犹抱璞


引证解释

1.怀抱石头。谓投水或被投水而死

《韩诗外传》卷一:“申徒狄非其世……遂抱石而自沉於河。”

元 柯丹邱 《荆钗记·祭江》:“指望松萝相倚,谁想你抱石含寃!”

明 张煌言 《吊熊雨殷相公》诗:“半壁雄才终抱石,三台杀气已成虹。”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生负气出门,进退无所,躑躅于利涉桥上,将为抱石之谋。”

2.犹抱璞。参见“抱璞”

唐 李白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诗:“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


网络解释

1.抱石 (抱石运动)

抱石,是指攀登者在无绳索的状态下,只靠攀登者自身力量完成攀登。抱石运动具有夸张、有力度的夸张美感,被称为"峭壁上的芭蕾"。

抱石从一开始起,就带着向难度挑战,展现人体攀爬潜能的意味,具有夸张的力度美感。抱石中常见腾挪、窜跃等大幅度动作,或者是使用极滑的、极小的支点,总让人发力、怒吼、晃荡、摇摆,躯体和肌肉极度曲张,令人叹为观止,具有极强的欣赏性。


英语翻译 Boulders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抱石造句

  • 1、我知道你是一个全能型攀岩运动员:抱石和高难路线的攀爬都很强。
  • 2、两千年前的屈原吟哦着“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抱石怀沙,投身汨罗,他苍哑悲咽的声调,一如这诗人的江水,不矜不伐,缓慢而又庄严。
  • 3、“抱石怀沙事可伤,千秋余意尚旁皇;希文忧乐关天下,莫但哀时作国殇。
  • 4、好的抱石确保同攀岩确保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 5、可将拳石嵌于悬空的根隙间,或远离根基使造型植株有一种抱石而生、根深本固之感,或者取得树、石呼应的效果。
  • 6、抱石情钟古贤,而此卷古贤毕集。
  • 7、他由于受到奸臣所害,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而亡,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亡的爱国诗人屈原。
  • 8、听老人们说过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着名的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当初他因国破家亡,悲愤不已,抱石怒投汨罗江里。
  • 9、一帮人继续往里走着,忽然映入眼帘一个景点:根抱石;根抱石的样子十分奇特: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上长着一棵树,长长的树根分叉着紧紧地抱着石头,非常像是身体里血管绕着心脏,这棵树能够在贫瘠的石头上存活下来,展示着植物生命力的顽强!
  • 10、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是这样的: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罗江。渔民为了屈原的尸体免遭鱼龙虾蟹的侵害,便包了许多粽子扔入江里。
  • 11、比如: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抱石跳汨罗江自杀,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尸体,用米做成饭团,还把鸡蛋、鸭蛋等喂鱼、虾,这样他们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
  • 12、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着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因郁郁不得志,抱石投汩罗江而死,人们知道后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
  • 13、其中有一种是相传秦军攻破楚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 14、我赞叹三清山的松有形;诸如姊妹松、连理松、天罡松、凤凰松、舞鹤松,龙啸松,孔雀松……我赞叹三清山的松有情;诸如石人背松、神龟献松、松树抱石……我赞叹三清山的松有灵性。
  • 15、屈原一心为楚国,可是楚怀王、顷襄王都听信奸佞小人之言,屈原最后不愿看到国家灭亡,抱石投入汩罗江内。
  • 16、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习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朞楚国的大夫,因为爱国理想不能实现而抱石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朞定为端午节。
  • 17、我伫立在江边,仿佛还能想像的出当年楚国上下昏庸,屈原是怀着如何悲壮的心情抱石投江,他为民殉国难,为国捐躯的精神永远被后人缅怀,他在为国行走。
  • 18、我们深知,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涌现了多少爱国人士,他们把祖国的利益排在第一位:从古代抱石投江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现代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等等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一首首爱国之歌!
  • 19、当下,有许多人批评他,认为他应该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为国家战斗,哪怕捐躯!可是,屈子难道没有想过么?那一定是他三思之后的决定,他勇敢地做自己,勿管他人言论而抱石沉江。
  • 20、端午节因传说战国时朞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抱石

©2024 hgcha.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 hgchacom#163.com

本站字典、词典、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